以下是的内容介绍:

让你当书童,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

一、寒门绝境:穿越者的生存开局

崔岘是在一阵饿醒的肠鸣中睁开眼的。土坯房的屋顶漏着光,身下是铺着稻草的硬板床,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草药混合的怪异气息 —— 这不是他 985 高校汉语言文学博士的实验室,而是古代某个不知名朝代的寒门农家。

“岘儿,醒了就快起来,帮娘烧锅水。” 门外传来母亲虚弱的声音,带着孕期特有的疲惫。崔岘挣扎着坐起,脑海中涌入属于这具身体的记忆:他现在是八岁的崔岘,家里穷得叮当响,母亲怀着孕干不了重活,父亲和大伯连续六次科举落榜,至今还在埋头苦读做着 “金榜题名” 的梦,祖母更是因日日幻想孙子们高中,得了癔症,时常对着空气念叨 “我家要出状元郎”,还有两个半大的哥姐,每天要去山上挖野菜才能勉强凑够一家人的口粮。

“这开局也太地狱模式了!” 崔岘揉着饿得发瘪的肚子,心里满是无奈。上辈子他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博士,诗词歌赋、经史子集烂熟于心,可现在,空有一肚子墨水,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。

为了活下去,也为了改变这个家的命运,崔岘不得不放下 “博士” 的身段,主动提出外出找活干。父亲起初不同意,觉得 “读书人就该埋头苦读”,可看着家里揭不开锅的米缸,最终还是红着眼松了口。

让你当书童,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

经村里老秀才介绍,崔岘找到了一份活计 —— 去镇上富户柳家,给柳老爷的独子柳明轩做书童。柳家是镇上的大户,柳明轩却天生不是读书的料,三字经背了半年还磕磕绊绊,柳老爷急得团团转,才想找个机灵的孩童当书童,既能陪读,也能帮着抄抄书。

“你要好好干,别给家里丢脸,要是能跟着柳少爷学些东西,将来也能考个功名。” 母亲把仅有的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给崔岘换上,反复叮嘱。崔岘点点头,攥紧手里的布包,踏上了去柳家的路 —— 他知道,这是他摆脱寒门困境的第一步,必须抓住。

二、书童生涯:学渣少爷的馊主意

柳家的宅院远比崔岘想象的阔气,青砖黛瓦,雕梁画栋,光是书房就比他家的土坯房大上三倍。可当他见到柳明轩时,还是忍不住愣了 —— 这位柳少爷看起来十三四岁,长得白白胖胖,手里拿着拨浪鼓,见到崔岘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会背三字经吗?要是会,就替我背吧,先生昨天又罚我抄了五十遍,手都快断了!”

崔岘这才明白,柳明轩不仅是学渣,还是个怕吃苦的学渣。接下来的日子,崔岘成了柳明轩的 “专属替身”—— 背课文、抄作业、应付先生提问,全由他代劳。柳明轩则躲在一旁偷偷玩蛐蛐,偶尔还会塞给崔岘一块点心,算是 “报酬”。

崔岘倒也乐得自在,柳家的书房里藏着大量珍贵的古籍,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到唐诗宋词,应有尽有,正好能让他温习上辈子的知识。闲暇时,他就抱着古籍啃读,偶尔还会随手在纸上写几句诗,柳明轩见了,只觉得 “字好看,像先生写的”,却没当回事。

转眼到了县试报名的日子。柳老爷逼着柳明轩去参加科举,说 “就算考不上,也得去见见世面”。柳明轩吓得直哭,他连三字经都背不熟,去考场就是丢人现眼。情急之下,他突然盯着崔岘,眼睛一亮:“崔岘,要不…… 你替我去考试吧!你比我会读书,肯定能考上!”

崔岘愣住了:“替考?这可是欺君之罪,被发现了要杀头的!”

“怕什么!” 柳明轩拍着胸脯,“我爹在县里有关系,能帮你改名字,没人会发现的!你要是帮我考上了,我给你十两银子,还让我爹给你家送粮食!”

十两银子和粮食,对崔岘家来说,是能救命的东西。他看着柳明轩急切的眼神,又想起家里饿肚子的家人、生病的祖母,最终咬了咬牙:“好,我帮你考!但你得保证,以后好好读书,不能再这么混日子。”

柳明轩连忙点头,像小鸡啄米似的:“好好好,我以后一定好好学!”

就这样,在柳家的运作下,崔岘以 “柳明轩” 的名字,报了名,走进了县试的考场。当他拿起笔,看到考题 “君子务本” 时,心中瞬间有了思路 —— 上辈子研究孔孟之道的积累,此刻全都派上了用场。他挥笔疾书,文章一气呵成,连监考的考官都忍不住站在他身后,看得连连点头。

三、科举逆袭:八岁神童惊天下

县试放榜那天,柳家上下都紧张得不行。柳明轩躲在屋里不敢出来,柳老爷则派人去榜单前查看。没过多久,派去的人疯了似的跑回来,大喊:“中了!中了!柳少爷中了案首!还是咱们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案首!”

柳家瞬间沸腾了!柳明轩冲出来,抱着崔岘又蹦又跳:“你太厉害了!真的中了案首!” 柳老爷也笑得合不拢嘴,当即赏了崔岘五十两银子,还派人给崔岘家送了两大车粮食。

崔岘家更是炸开了锅。母亲抱着粮食哭了,父亲和大伯不敢相信 “柳少爷” 竟是自己的儿子,祖母则对着空气大喊:“我就说我家要出状元郎!岘儿出息了!”

可崔岘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县试案首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周边州县,有人好奇 “柳明轩” 为何突然变得这么厉害,柳家只能找借口说 “突然开了窍”。但纸终究包不住火,在府试前,柳明轩怕被揭穿,主动向父亲坦白了真相。

柳老爷又惊又怒,可看着县试案首的荣耀,再想想崔岘的才华,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“既然崔岘有才华,不如就让他以自己的名字去考!我柳家资助他,将来他若真能金榜题名,也算我柳家积了德!”

就这样,崔岘以自己的名义,参加了府试。这一次,他不再需要伪装,彻底释放了自己的才学。府试考题是 “民为邦本”,崔岘结合古代仁政思想与自己对民生的理解,写出的文章不仅逻辑严谨,还充满人文关怀,再次拿下府试案首。

消息传开,“八岁神童崔岘” 的名声彻底火了。有人说他是 “文曲星下凡”,有人专门来柳家拜访,想请他指点功课,连府里的知府都亲自召见他,夸他 “小小年纪,有经天纬地之才”。

崔岘没有骄傲,反而更加努力。他知道,科举之路漫长,县试、府试只是起点,接下来的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他利用柳家提供的资源,日夜苦读,不仅巩固经史子集,还开始研究策论,学习如何针对时政提出可行的建议 —— 这些,都是上辈子他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时积累的知识。

院试时,崔岘再次夺魁,成为最年轻的秀才;乡试时,他面对 “治国之道” 的考题,引经据典,提出 “轻徭薄赋、重视农桑、整顿吏治” 三大主张,震惊考官,以解元身份高中;会试时,他的策论《论天下太平之策》得到主考官的高度评价,顺利进入殿试。

殿试那天,皇帝亲自出题 “论盛世之基”。崔岘从容不迫,从民生、军事、文化、外交四个方面,阐述了打造盛世的关键,其观点新颖,论据充分,尤其是提出的 “兴办书院、普及教育”“加强海防、抵御外患” 等建议,深得皇帝认可。

当皇帝念出 “状元崔岘” 时,整个大殿都沸腾了。所有人都没想到,这个年仅九岁的寒门孩童,竟真的一路过关斩将,拿下了科举的最高荣誉 —— 状元!

四、状元荣光:寒门崛起的新征程

崔岘穿着状元袍,戴着状元帽,骑着高头大马,在京城的街道上游行时,整个京城都轰动了。百姓们挤在街道两旁,争相一睹 “九岁状元” 的风采,有人甚至激动地喊出 “神童状元,大明之福”(此处设定为大明背景)。

柳家的人也赶来京城,柳老爷看着骑在马上的崔岘,激动得老泪纵横:“我就知道,你是个有出息的!” 柳明轩更是跑上前,拉着崔岘的马缰绳:“崔岘,你太厉害了!以后我也要好好读书,像你一样考功名!”

崔岘的家人也被接到了京城。母亲看着身披荣光的儿子,哭得泣不成声;父亲和大伯再也不提 “科举落榜” 的失落,挺直了腰杆;祖母的癔症竟也奇迹般好了,拉着崔岘的手,反复念叨:“我的乖孙,真成状元郎了!”

皇帝对崔岘极为赏识,虽因他年纪太小,无法直接授予高官,却任命他为 “翰林院编修”,留在宫中伴读,还特许他可以随时向太傅请教,待成年后再委以重任。

成为翰林院编修后,崔岘没有懈怠。他利用在宫中的机会,广泛阅读皇家藏书,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;他还时常向朝中大臣请教治国之道,将上辈子的现代知识与古代制度相结合,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 —— 比如改良农具、推广高产作物,以解决百姓温饱;修订律法,简化诉讼流程,以方便百姓维权。

这些建议虽因他年纪小,未能立刻推行,却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认可。连皇帝都时常说:“崔岘虽年幼,却有治国之才,将来必是我大明的栋梁之臣!”

崔岘知道,自己能有今天,离不开柳家的资助,更离不开自己两世积累的知识。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,时常拿出俸禄接济家乡的寒门学子,还在老家创办了一所书院,聘请名师授课,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寒门孩童有机会读书识字。

柳明轩也在崔岘的影响下,开始认真读书。虽然天赋不如崔岘,却也凭借努力,在几年后的科举中考上了秀才,成为了柳家的骄傲。

多年后,崔岘长大成人,凭借出色的才华和政绩,一步步晋升,最终成为了大明的内阁首辅。他始终记得自己穿越时的困境,也记得替考科举的意外,更记得自己的初心 —— 用知识改变命运,用才华报效国家,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努力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站在朝堂上,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,崔岘心中感慨万千。从一个饿肚子的寒门孩童,到替考的书童,再到一朝状元、内阁首辅,他的人生,因穿越而改变,更因知识而璀璨。而他的故事,也成为了大明流传最广的传奇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学子,相信 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相信 “寒门也能出贵子”。

以上是关于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