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秦:开局扶苏被贬,忽悠他造反
一、边关遇贬子,狂言惊扶苏
蒙恬北击匈奴的大营外,寒风卷着黄沙,打在甲胄上发出 “簌簌” 声响。赵惊裹紧身上粗布短褐,看着不远处那个身着素色锦袍、面色沉郁的青年,心中不由得感叹 —— 这就是大秦太子扶苏,因反对焚书坑儒,被始皇帝贬到上郡监军,手里握着三十万北境大军,却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。
“公子!” 赵惊大踏步上前,声音在风沙中格外响亮,“您都手握三十万大军了,还在这唉声叹气?不如反了!”
扶苏猛地抬头,眉头紧锁,眼中满是震惊与愠怒:“放肆!你是什么人?竟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!” 他身边的侍卫立刻拔刀,刀尖直指赵惊,只要扶苏一声令下,赵惊便会瞬间身首异处。
赵惊却丝毫不慌,反而上前一步,直视着扶苏的眼睛:“公子息怒!我乃一介布衣赵惊,只因不忍见公子明珠蒙尘,才敢直言。您想想,始皇帝如今年迈,朝中赵高、李斯之流专权,您此次被贬,看似是监军,实则是被剥夺了东宫权力。等始皇帝百年之后,赵高必定篡改诏书,让胡亥那等昏庸之辈继位,到时候您不仅性命难保,大秦的江山也会毁于一旦!”
扶苏的身体微微一震,这些话他不是没有想过,只是身为皇子,“造反” 二字是他绝不敢触碰的禁忌。他挥了挥手,让侍卫退下,沉声道:“休得胡言!父皇英明,怎会让赵高得逞?我只需在此好好监军,待父皇回心转意,自会召我回咸阳。”
“回心转意?” 赵惊冷笑一声,“公子太天真了!始皇帝如今多疑,您反对他的政策,早已被他视为‘不听话’的皇子。您再等下去,等来的不是召回诏书,而是赐死的毒酒!不如现在就起兵,杀入咸阳,逼始皇帝让位给您!您手握三十万精锐,蒙恬将军又对您忠心耿耿,只要您一声令下,何愁大事不成?”
扶苏被赵惊的话惊得后退一步,脸色更加苍白。他看着眼前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布衣,心中竟生出一丝动摇 —— 赵惊的话,句句戳中他的隐忧,可 “以下犯上” 的罪名,他实在承担不起。
二、循循善诱,步步紧逼劝反心
接下来的日子里,赵惊天天围着扶苏转,变着法儿地劝说他造反。他会拿着自己画的 “大秦疆域图”,指着图上百越、匈奴的地盘,对扶苏说:“公子您看,只要您上位,我帮您训练新军,改良兵器,先平百越,再战匈奴,用不了十年,咱们就能横扫整个亚洲大陆,让大秦的旗帜插遍天下!到时候,您就是超越始皇帝的千古一帝!”
他还会在寒冷的夜晚,拿着一件缝补过的旧袍,对扶苏说:“公子,天冷了,这破袍子哪能御寒?等您造反成功,披件龙袍暖暖身子多好!那龙袍绣着日月星辰,穿在身上,多威风!”
扶苏起初对赵惊的疯言疯语充耳不闻,可日子久了,赵惊描绘的蓝图、对未来的分析,渐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。尤其是赵惊对朝中局势的预判,屡屡得到验证 —— 从咸阳传来的消息,果然是赵高势力越发膨胀,胡亥也越来越受始皇帝 “宠爱”,甚至有大臣因替扶苏说话而被罢官流放。
这天,蒙恬找到扶苏,神色凝重地说:“公子,咸阳那边传来密报,始皇帝近来身体愈发不好,赵高已经开始暗中拉拢大臣,恐怕…… 恐怕对您不利啊!”
扶苏的心沉到了谷底,他想起赵惊的话,再也无法保持镇定。他找到赵惊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:“赵兄,你说的话,真的可行吗?起兵造反,万一失败……”
“没有万一!” 赵惊打断他,眼神坚定,“公子您有三十万大军,有蒙恬将军支持,还有我这个‘智囊’帮您出谋划策,怎么会失败?退一步说,就算失败,也比等着被胡亥赐死强!至少咱们努力过,对得起大秦的百姓,对得起自己的本心!”
扶苏沉默了许久,终于下定决心,紧紧握住拳头:“好!我听你的!只是…… 只是该如何动手?”
赵惊大喜过望,立刻拉着扶苏,开始制定计划:“第一步,咱们先控制上郡的粮草和军备,确保大军后勤无忧;第二步,派人联络朝中忠于您的大臣,让他们在咸阳暗中配合;第三步,等时机成熟,就以‘清君侧,除赵高’为名,率军南下,直逼咸阳!”
就在两人密谋之际,咸阳的皇宫里,始皇帝嬴政正拿着密探送来的奏报,嘴角勾起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容。奏报上详细记录了赵惊劝说扶苏造反的每一句话,可嬴政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对身边的太监说:“这个赵惊,倒是个有趣的人。扶苏性格太过仁柔,正好需要这样一个人来‘刺激’他。传朕旨意,让扶苏拜赵惊为师,学习‘谋略’。”
太监愣住了,怀疑自己听错了:“陛下,赵惊可是劝公子造反啊!您怎么还让公子拜他为师?”
嬴政放下奏报,眼神深邃:“朕比谁都清楚扶苏的弱点。大秦需要的是一个有魄力、有手段的君主,而不是一个只会循规蹈矩的仁君。赵惊虽然言语大逆不道,却有真才实学,让他教扶苏,或许能把扶苏教成朕想要的样子。”
三、始皇驾崩?檄文一出惊天下
旨意传到上郡时,扶苏和赵惊都惊呆了。扶苏万万没想到,父皇不仅知道了赵惊劝他造反的事,还让自己拜赵惊为师。赵惊则心里打鼓 —— 始皇帝这是唱的哪一出?是试探,还是真的看重自己的 “才能”?
“公子,这是好事啊!” 赵惊很快反应过来,“始皇帝让您拜我为师,说明他认可我的能力,也说明他对您还抱有期望。咱们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,名正言顺地培养自己的势力,为日后的行动做准备!”
扶苏点了点头,虽然心中仍有疑虑,但还是按照旨意,正式拜赵惊为师。此后,赵惊便以 “师父” 的身份,公开参与军中事务,他教扶苏练兵之法,改良武器装备,还帮蒙恬制定防御匈奴的战略,很快就赢得了军中上下的认可。
就在一切按计划推进时,一个惊天消息传来 —— 始皇帝在东巡途中驾崩了!紧接着,咸阳传来诏书,称始皇帝遗诏立胡亥为太子,继承皇位,还命扶苏和蒙恬 “自裁谢罪”,理由是 “扶苏监军无功,蒙恬调度不力”。
“太好了!” 赵惊看到诏书,不仅没有悲伤,反而兴奋地一拍大腿,“公子,这是天赐良机啊!胡亥篡位,赵高乱政,咱们正好以‘清君侧,拨乱反正’为名,起兵讨伐!我这就给您写一篇檄文,让天下人都知道胡亥和赵高的罪行,拥护您这位大秦正统!”
扶苏看着诏书,泪水夺眶而出,他既为父皇的驾崩悲痛,又为胡亥和赵高的无耻愤怒。他擦干眼泪,眼神变得无比坚定:“好!师父,就按你说的做!我要率领三十万大军,杀回咸阳,夺回属于我的一切,还大秦一个清明!”
赵惊挥毫泼墨,很快就写出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檄文。檄文中历数赵高篡改遗诏、胡亥谋朝篡位的罪行,痛斥两人 “祸国殃民”,号召天下诸侯、将士 “拥护正统,共诛奸贼”,还承诺 “凡响应者,事后论功行赏,共享大秦太平”。
檄文传往各地,天下震动。六国旧部虽然对大秦心怀怨恨,但更痛恨赵高、胡亥的残暴,纷纷表示支持扶苏;朝中不少大臣也暗中联络扶苏,愿意作为内应;北境的三十万大军更是群情激愤,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扶苏,杀回咸阳。
蒙恬看着士气高涨的军队,对扶苏说:“公子,民心所向,军心可用,咱们可以出兵了!”
扶苏点了点头,拔出腰间的佩剑,高声喊道:“将士们!胡亥篡位,赵高乱政,父皇的遗愿被篡改,大秦的江山危在旦夕!今日,我扶苏愿率领大家,杀回咸阳,清君侧,拨乱反正!若有愿意跟随我的,随我出征!”
“愿随公子出征!” 三十万将士齐声呐喊,声音震彻云霄,在北境的风沙中传出很远很远。
四、兵锋直指咸阳,始皇帝的 “棋局”
扶苏率领大军,兵分三路,向南进发。一路上,秦军守将大多不愿为胡亥、赵高卖命,纷纷开城投降,只有少数赵高的亲信负隅顽抗,很快就被剿灭。大军进展神速,不到一个月,就逼近了咸阳城外的函谷关。
咸阳城内,胡亥吓得魂不守舍,赵高则调集城中精锐,想要死守函谷关。可他没想到,赵惊早已派人联络了函谷关的守将,守将本就对赵高不满,见扶苏大军压境,立刻献关投降。
大军顺利进入函谷关,咸阳城近在眼前。赵惊站在扶苏身边,指着咸阳城的方向,意气风发地说:“公子,再过不久,您就能入主咸阳宫,穿上龙袍,成为大秦的新皇帝了!到时候,咱们就按之前说的,平百越,战匈奴,横扫亚洲大陆,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!”
扶苏看着近在咫尺的都城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想起自己被贬上郡时的绝望,想起赵惊一次次的劝说,想起将士们的拥护,若不是赵惊,他恐怕早已成为胡亥诏书下的亡魂,更别说有机会夺回皇位了。
就在这时,咸阳宫的方向突然传来一阵钟声,紧接着,一支仪仗队从城中走出,为首的竟是始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!太监走到扶苏面前,宣读了一份诏书 —— 原来,始皇帝根本没有驾崩!之前的 “驾崩” 消息,是始皇帝故意放出的,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扶苏是否有能力、有魄力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,也是为了引出赵高、胡亥等奸佞之辈,将他们一网打尽!
扶苏和赵惊都惊呆了,尤其是赵惊,他万万没想到,自己从头到尾都在始皇帝的 “棋局” 之中。
很快,始皇帝的身影出现在城楼上,他看着城下的扶苏和三十万大军,高声说道:“扶苏,你没有让朕失望!你能在危难之际,挺身而出,清剿奸佞,足以证明你有资格继承大秦的江山!”
赵高和胡亥早已被控制,他们看着城楼下的大军,面如死灰,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。
扶苏跪在地上,泪水再次涌出:“父皇!儿臣……”
“起来吧!” 始皇帝打断他,“你能有今日的成就,多亏了你的师父赵惊。赵惊,你虽言语狂放,却有真才实学,朕任命你为‘大秦军师’,辅佐扶苏治理天下,实现你‘平百越,战匈奴,横扫亚洲大陆’的愿景!”
赵惊连忙上前谢恩,心中感慨万千 —— 他本想忽悠扶苏造反,却没想到被始皇帝摆了一道,不过最终的结果,却比他预想的还要好。
此后,扶苏顺利继承皇位,成为大秦的新皇帝。他在赵惊的辅佐下,改革弊政,减轻赋税,安抚百姓;同时整顿军备,派蒙恬继续北击匈奴,派大军南征百越,不断扩大大秦的疆域。
赵惊则凭借自己的现代知识,帮助扶苏改良农具,发展农业,还发明了新的冶铁技术,提升了秦军的武器装备水平。大秦在他们的治理下,日益强盛,逐渐走向了一个新的巅峰。
站在咸阳宫的城楼上,看着大秦的繁荣景象,赵惊笑着对扶苏说:“陛下,您看,咱们当初的目标,正在一步步实现。”
扶苏也笑了,他拍了拍赵惊的肩膀:“这一切,都多亏了师父。若不是师父当初的‘忽悠’,朕恐怕永远都成不了气候。”
始皇帝站在不远处,看着两人的背影,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—— 他精心布局,终于为大秦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君主,也为大秦找到了一位难得的人才。大秦的未来,必将更加辉煌。
以上是关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