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寒门崛起的内容介绍:

寒门崛起:明中叶山村少年的青云路

头痛欲裂间,林砚睁开眼,入目是糊着黄泥的土坯墙,鼻尖萦绕着柴火与汗水混合的味道。他挣扎着想坐起身,却发现四肢短小,力气也弱得可怜——这不是他的身体!“狗剩!你个杀千刀的,还敢装死!”一个尖利的女声响起,随即后脑勺被蒲扇狠狠拍了一下。林砚转头,看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褂、腰系围裙的妇人叉着腰站在床边,满脸怒气。

混乱的记忆涌入脑海:他本是现代某大学古汉语专业研究生,求职时因专业“冷门”屡遭拒绝,最后在面试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失控的货车撞倒。再次醒来,竟穿越到了明朝中叶,成为了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一个叫“狗剩”的农家少年,今年刚满八岁,前几天上山砍柴摔晕了过去,这才让他占了身子。“娘,我……我没事了。”林砚试着开口,声音稚嫩却清晰。妇人愣了一下,随即又瞪起眼:“没事就赶紧起来喂猪!你爹在地里累死累活,你倒好,在家躺着享清福!”这就是原主的娘,王氏,出了名的泼辣;而原主的爹,林老实,却是个木讷寡言的庄稼汉。

一、农家小院:极品亲戚与生存智慧

林砚刚下床,就见院门外走进来一个尖嘴猴腮的汉子,是原主的大伯林富贵。“弟媳,听说狗剩醒了?我来看看。”林富贵皮笑肉不笑地说着,眼睛却在院子里四处打量。王氏脸色一沉:“大哥来有事?”“也没什么大事,”林富贵搓着手,“就是家里春耕缺些种子,想跟弟弟借点粮……”话没说完,就被王氏打断:“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,哪有余粮借你?去年借你的三斗米还没还呢!”

寒门崛起

林富贵脸色一僵,随即看向林砚:“狗剩,你说说,你爹是不是藏了粮?你要是说了,大伯给你买糖吃。”林砚心里冷笑,这大伯一家就是典型的极品亲戚,好吃懒做还爱占便宜。他装作怯生生的样子:“大伯,我家真没粮了,昨天我娘还去挖野菜呢。”说着,指了指墙角的菜篮子。林富贵一看,里面果然都是野菜,只好骂骂咧咧地走了。王氏看着林砚,眼神里多了几分惊讶:“你这孩子,今天倒机灵了。”林砚笑了笑,他知道,在这农家小院,光有泼辣不行,还得有脑子。

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,林砚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。他记得明朝中叶已经有了棉花种植,但村里人种的棉花产量很低。于是他找到林老实,说:“爹,我听说有种方法能让棉花增产。”林老实憨厚地笑了笑:“你个小屁孩懂什么。”王氏却来了兴趣:“你说说看。”林砚便把现代的棉花整枝打杈、合理密植的方法说了出来,虽然用词换成了当时能理解的说法。王氏将信将疑,但还是让林老实照着做了。没想到秋收时,家里的棉花产量真的比往年多了三成,卖了个好价钱,家里终于不用再顿顿吃野菜了。

二、四书五经:专业对口的敲门砖

解决了温饱问题,林砚开始考虑长远——他要读书科举。作为古汉语专业研究生,四书五经、八股文是他的强项。可家里穷,根本没钱供他读书。林砚只好自己想办法,他每天干完活,就跑到村里的老秀才家墙外偷听讲课。老秀才姓周,是个落魄的举人,在村里开了个私塾。时间久了,周秀才发现了这个趴在墙外的少年,见他听得认真,便问:“你想学认字?”林砚点点头,眼里满是渴望。周秀才叹了口气:“进来听吧,不收你束脩。”

林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学习格外刻苦。他不仅能快速背诵四书五经,还能对其进行深刻解读,甚至连周秀才都常常被他问住。有一次,周秀才讲《论语》中的“学而时习之”,林砚站起来说:“先生,学生以为,‘习’不仅指复习,还包含实践之意。学了知识,要在生活中运用,才能真正掌握。”周秀才眼前一亮:“好见解!你这孩子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

在周秀才的悉心教导下,林砚的学问进步飞快。十五岁那年,他参加了县试,一举夺魁,成为了童生。消息传回村里,林老实和王氏激动得哭了,极品亲戚们也纷纷上门道贺,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林富贵更是提着一篮鸡蛋来:“狗剩啊不,贤侄,你真是我们林家的骄傲!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大伯啊。”林砚只是淡淡一笑,他知道,这只是寒门崛起的第一步。

三、科举之路:寒门少年的青云志

成为童生后,林砚更加努力,他知道,科举之路充满荆棘,尤其是对他这样的寒门子弟。十八岁那年,他参加府试,再次高中,成为了秀才。按照明朝的制度,秀才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,可以免除徭役,见了县官也不用下跪。但林砚并不满足,他的目标是举人、进士。

为了参加乡试,林砚不得不离开家乡,前往省城。临行前,王氏把家里仅有的积蓄都塞给了他,林老实则默默地帮他收拾行李,嘴里反复说着:“路上小心,照顾好自己。”林砚看着父母苍老的面容,眼眶泛红:“爹,娘,你们放心,我一定会考中举人,让你们过上好日子。”

省城的考场外,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考生,其中不乏穿着绫罗绸缎的富家子弟。他们看着林砚身上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,眼神里满是轻蔑。林砚毫不在意,他知道,科举场上靠的是真才实学。乡试的题目是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林砚结合明朝中叶的社会现状,引经据典,写出了一篇观点深刻、文采斐然的文章。放榜那天,林砚挤在人群中,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——他中了举人!

四、初入仕途:士大夫沃土的试炼

中了举人后,林砚并没有立刻做官,而是继续参加会试。明朝中叶,国力上升,垂拱而治,但也存在法纪松弛、官纪慵散的问题,朝中还有几个奸臣当道,沿海地区更是倭寇肆虐。林砚深知,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,必须进入仕途。

二十一岁那年,林砚参加会试,成功考中进士,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。翰林院是明朝士大夫的摇篮,在这里,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人脉。但他也发现,官场并非净土,奸臣当道,吏治腐败。有一次,一个奸臣想拉拢他,许以高官厚禄,林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:“学生出身寒门,只知为国为民,不敢做那贪赃枉法之事。”

不久后,沿海倭寇作乱,朝廷派林砚前往浙江督办抗倭事宜。林砚利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,制定了周密的抗倭计划,他不仅训练士兵,还发动百姓,军民同心,很快就平定了倭寇之乱。因抗倭有功,林砚被晋升为浙江按察使。

站在浙江按察使的官署里,林砚望着窗外的天空,心中感慨万千。从一个山村少年,到朝廷命官,他用自己的努力和知识,在这士大夫自由滋生的沃土上,书写了一段寒门崛起的传奇。他知道,这不是终点,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。但他坚信,只要不忘初心,为国为民,他这个寒门出身的进士,一定能在明朝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。谨以此,向所有不甘命运、奋力拼搏的灵魂致敬。

以上是关于寒门崛起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寒门崛起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