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归义非唐的内容介绍:

归义非唐

一、河陇风云:西陲之地的异族乱局

大中四年的风,带着西陲特有的沙尘,掠过河陇大地。这片曾属大唐的沃土,自安史之乱后便沦为异族逐鹿的战场,吐蕃、回鹘、吐谷浑等势力在此轮番角逐,烽火不绝。沙洲城外,吐蕃赞普的牙帐刚刚撤离,回鹘的骑兵又已在 horizon 线上扬起烟尘,城头的戍卒握紧手中的长矛,眼神里满是疲惫与警惕。


刘继隆站在沙洲城的箭楼上,望着城外荒芜的戈壁。他身着吐蕃式的皮袍,却在领口悄悄藏着一枚汉家样式的双鱼玉佩 —— 那是父亲临终前交给他的遗物,也是他身为汉人的证明。十年前,沙洲被吐蕃攻破,父亲率军民抵抗至死,年幼的他被掳为奴,靠着过人的胆识和骑射本领,才在吐蕃军中崭露头角,如今已是沙洲城内少数能与吐蕃贵族分庭抗礼的汉人将领。


“将军,回鹘使者求见,说要与我们‘共分河陇’。” 亲兵低声禀报。
刘继隆皱起眉:“共分河陇?不过是想借我们的力量牵制吐蕃罢了。” 他挥了挥手,“让他进来,我倒要听听他们有什么说辞。”

归义非唐

回鹘使者身着华丽的锦袍,趾高气扬地走进议事厅:“刘将军,如今吐蕃势衰,大唐又远在天边,河陇之地该换个主人了。只要你肯与我回鹘联手,将来沙洲就是你的封地!”
刘继隆冷笑一声:“回鹘人也配谈河陇?当年你们被黠戛斯击败,逃到这里时,是谁给你们提供的粮草?如今翅膀硬了,就想反过来吞并沙洲?”
使者脸色一变,起身怒道:“刘继隆,你别给脸不要脸!若不答应,我回鹘铁骑三日之内便能踏平沙洲!”
“那就试试看!” 刘继隆猛地拍案,议事厅外的亲兵立刻拔刀出鞘。使者见状,吓得狼狈逃窜。


望着使者远去的背影,刘继隆心中满是忧虑。沙洲虽暂时击退了吐蕃,却又面临回鹘的威胁,而远处的大唐,虽有 “大中之治” 的复苏势头,却对西陲之地早已鞭长莫及。牛李党争刚刚落幕,朝廷正忙着整顿内政,根本无暇顾及河陇。“靠人不如靠己啊。” 刘继隆喃喃自语,他知道,沙洲要想活下去,必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
二、脱胡归汉:沙洲军民的热血觉醒

回鹘使者走后,沙洲城内人心惶惶。吐蕃的威胁尚未完全解除,回鹘又虎视眈眈,不少军民开始动摇,有人主张投降回鹘,有人提议向吐蕃求和。


刘继隆知道,此时必须凝聚人心。他召集沙洲的军民,站在城头的高台上,大声说道:“父老乡亲们,我们是汉人,我们的根在中原!当年吐蕃人占领沙洲,让我们穿胡服、说胡语、改胡姓,可我们忘记自己是谁了吗?”


他猛地扯下身上的吐蕃皮袍,露出里面早已穿好的汉家襜褕:“我刘继隆,从今日起,脱胡服,换汉冠!此生绝不再做异族的奴隶!”
人群中一阵骚动,有人犹豫,有人激动。这时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出人群,他颤抖着脱下吐蕃服饰,露出汉家衣衫:“继隆说得对!我们是汉人,怎能向异族低头?我愿跟随将军,脱胡归汉!”


老者的举动点燃了众人的热血。越来越多的军民脱下胡服,换上汉冠,城头上响起震耳欲聋的呐喊:“脱胡服!换汉冠!大唐万岁!沙洲万岁!”
刘继隆看着眼前的景象,眼中满是热泪。他知道,沙洲的军民心中,从未熄灭过对汉家的认同,只要有人振臂一呼,这份热血就能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力量。


他趁热打铁,下令整顿军备:将吐蕃留下的兵器重新熔铸,打造汉家样式的刀枪剑戟;按照大唐的军制,重新编排军队;开设学堂,让孩子们学习汉家的文字和礼仪。沙洲城内,久违的汉家文化重新焕发生机,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着汉家服饰的军民,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。


吐蕃贵族得知沙洲 “脱胡归汉” 的消息后,震怒不已,立刻派遣大军前来镇压。刘继隆早已做好准备,他利用沙洲城坚固的防御和熟悉的地形,与吐蕃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。军民们同仇敌忾,士气高涨,竟然以少胜多,击退了吐蕃的进攻。


这场胜利,让沙洲军民的信心大增,也让周边的汉人部落看到了希望。不少被异族压迫的汉人部落,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归附,沙洲的势力渐渐壮大起来。

三、义利之辩:归唐与自立的艰难抉择

沙洲势力壮大后,关于 “是否归唐” 的争论,在军民中渐渐响起。有人认为,既然脱胡归汉,就应该回归大唐,接受朝廷的管辖;有人则认为,大唐远在天边,根本无法依靠,沙洲应该自立自强,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。


“将军,我们脱胡归汉,本就是为了回归大唐。如今大中之治势头正好,朝廷肯定会接纳我们的!” 主张归唐的将领说道。
“回归大唐?当年大唐抛弃河陇的时候,怎么没想过我们?” 反对归唐的将领反驳道,“朝廷内部党争不断,就算接纳了我们,也只会把我们当作棋子,一旦有难,还是会抛弃我们!”


刘继隆看着争论不休的将领们,心中也充满了矛盾。他深知,自己身为汉人,对大唐有着天然的归属感,回归大唐是无数沙洲军民的心愿。可他也清楚,晚唐的朝廷早已腐朽不堪,牛李党争虽已落幕,但宦官专权、藩镇割据的问题依然严重,朝廷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西陲之地。


就在这时,大唐的使者突然来到沙洲。使者带来了唐宣宗的诏书,任命刘继隆为 “沙洲防御使”,允许沙洲归附大唐,但要求沙洲缴纳赋税,并派遣军队跟随朝廷征战。


“将军,朝廷接纳我们了!我们终于可以回归大唐了!” 主张归唐的将领兴奋地喊道。
刘继隆却沉默了。他看着诏书中 “缴纳赋税”“派遣军队” 的条款,心中满是疑虑。沙洲刚刚经历战乱,百姓困苦,根本无力缴纳繁重的赋税;而派遣军队跟随朝廷征战,更是让沙洲陷入无兵防守的境地。


“使者大人,” 刘继隆开口说道,“沙洲愿意归附大唐,但还请朝廷宽限赋税,允许我们先休养生息。至于派遣军队,沙洲兵力薄弱,还需留守防御,实在无力抽调。”
使者脸色一沉:“刘将军,这是朝廷的旨意,岂容你讨价还价?若不遵旨,就是谋反!”
“谋反?” 刘继隆冷笑一声,“我沙洲军民脱胡归汉,是为了守护汉家衣冠,不是为了成为朝廷的附庸!若朝廷执意如此,那沙洲只能……”


他没有说完,但眼中的坚定已经说明了一切。使者见状,知道无法强求,只能愤愤离去。


使者走后,沙洲城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。主张归唐的将领不解地问:“将军,我们为什么不接受朝廷的旨意?回归大唐是我们的初心啊!”
刘继隆看着众人,缓缓说道:“我并非不想归唐,只是大唐已非昔日的大唐。朝廷只想要我们的赋税和军队,却不愿真正保护我们。若我们盲目归唐,最终只会重蹈覆辙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非我不忠,乃唐不义。大唐若真有复兴之心,就应该善待河陇的汉人百姓,而不是一味地索取。在朝廷没有展现出诚意之前,沙洲必须自立自强,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,才能真正守护这片土地,守护汉家衣冠。”

四、非我不忠:西陲新局的开创之路

拒绝归唐后,刘继隆开始全力发展沙洲。他派人开垦荒地,兴修水利,让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农耕生活;他鼓励商业贸易,与周边的汉人部落和友好的异族势力建立通商关系,沙洲的经济渐渐复苏;他加强军队建设,打造了一支精锐的 “归义军”,既能抵御外敌入侵,又能保护商旅往来。


周边的异族势力见沙洲日益强大,不敢再轻易侵犯,纷纷前来结盟。刘继隆利用这些联盟,进一步扩大了沙洲的影响力,将河陇地区的汉人部落逐渐团结起来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 “归义势力”。


齐鲁的王仙芝、黄巢起义爆发后,大唐的统治陷入混乱,再也无暇顾及西陲之地。刘继隆抓住这个机会,率领归义军东征西讨,先后收复了瓜州、甘州、肃州等失地,将河陇大部分地区重新纳入汉家版图。


在收复的土地上,刘继隆推行汉家文化,恢复大唐的行政制度,让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。他没有称帝,也没有称王,而是自封为 “归义军节度使”,依旧以大唐为名义上的宗主,却在实际上实行自治。


有人问他:“将军,如今你已收复河陇,为何不建国称帝?”
刘继隆望着远处的长安方向,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:“我此生最大的心愿,就是看到大唐复兴,看到汉家衣冠重现荣光。我之所以自立,并非为了个人野心,而是为了在这乱世中守护河陇的汉人百姓。只要大唐一日不灭,我便一日不称帝。”
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我知道,后世之人或许会说我‘不忠’,说我割据一方。但我问心无愧 —— 非我不忠,乃唐不义。若大唐能善待百姓,能守护疆土,我又何必如此?我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让汉家的火种在西陲之地延续下去,都是为了等待大唐真正复兴的那一天。”


大中十四年,唐宣宗驾崩,大唐的 “大中之治” 结束,朝政愈发混乱。而河陇之地,在刘继隆的治理下,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归义军的旗帜飘扬在河陇的每一座城池上,汉家的礼乐声回荡在每一个村落里。


刘继隆站在沙洲城的箭楼上,看着眼前繁荣安定的景象,心中满是欣慰。他知道,自己开创的西陲新局,或许在历史上会留下争议,但他坚信,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。只要河陇的汉人百姓能安居乐业,只要汉家的文化能传承下去,就算背负 “不忠” 的骂名,他也无怨无悔。

“非我不忠,乃唐不义。” 刘继隆轻声默念,眼中闪过一丝坚定。他会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,守护着汉家的希望,直到大唐复兴的那一天,或者,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。而他所开创的 “归义” 事业,也将在西陲之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晚唐乱世中一段悲壮而传奇的历史。

以上是关于归义非唐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归义非唐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