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我,最强毒士,女帝直呼活阎王的内容介绍:

我,最强毒士,女帝直呼活阎王

一、毒士自荐:朝堂惊言震女帝

大乾王朝永安元年,紫宸殿内气氛凝重。新登基的女帝萧鸾端坐龙椅,眉宇间带着初掌大权的威严与审慎,下方文武百官肃立,无人敢轻易言语 —— 女帝刚平定外戚叛乱,急需能臣稳固朝局,今日正是广招天下人才的首日,可接连觐见的谋士要么空谈仁义,要么畏首畏尾,竟无一人能入女帝眼。

“陛下,臣高阳,愿以毒士之身,为陛下扫平内外忧患!” 一道清亮却带着几分冷意的声音突然从殿外传来,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人缓步走入,面容俊朗,眼神却锐利如刀,正是刚穿越而来的高阳。

高阳本是现代历史系研究生,研究权谋史时意外穿越到大乾,恰逢女帝招贤。他深知乱世需用重典,温和之策难定天下,索性以 “毒士” 自居 —— 这既是他对自己权谋手段的定位,也是吸引女帝注意的破局之法。

“毒士?” 萧鸾挑了挑眉,语气带着一丝审视,“朕倒要听听,你这‘毒士’,有何本事。” 她抬手示意,“朕问你,若你亲手灭了仇家全家,看着满地尸体,却突然发现屋里还有一个孩子,你该如何是好?”

我,最强毒士,女帝直呼活阎王

此问一出,殿内百官皆屏住呼吸 —— 这是试探心性,若答 “放过孩子”,显妇人之仁,难当大任;若答 “斩草除根”,又显残暴,恐失民心。不少人暗自揣测,这年轻人怕是要栽在这一问上。

高阳却毫不犹豫,朗声道:“臣会走到孩子面前,蹲下告诉他‘记住我的脸,下次见面,我就不手下留情了’,接着转身离开,待走出十步,再猛然回头,大笑一声‘哈哈,小子我们又见面了’!”

话音落下,殿内一片死寂。百官皆面露惊色 —— 这回答既无仁慈之态,又非直接杀戮,却透着一股让人脊背发凉的狠戾,竟将 “威慑” 二字玩到了极致。

萧鸾也愣住了,她盯着高阳看了许久,突然笑出声:“好一个心狠手辣的毒士!只是这狠劲,怕是会招来骂名。”

“臣不在乎骂名。” 高阳躬身,语气坚定,“乱世之中,仁义换不来太平,唯有让敌人恐惧,让百姓安心,才能稳固江山。臣的‘毒’,只对敌人,不对万民。”

萧鸾眼中闪过一丝赞赏,她站起身,走到殿中:“好!朕就封你为‘参军’,随朕处理军务。若你真有本事,朕必不亏待你。”

高阳心中松了口气 —— 第一步,成了。他知道,接下来要做的,是用实打实的计谋,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
二、瘟疫破敌:狠计初显定军心

永安元年秋,北境蛮族入侵,大乾军队迎战于 “雁门关”。两军对峙半月,蛮族凭借骑兵优势屡屡袭扰,大乾军虽顽强抵抗,却渐显疲态。更糟的是,军中突然爆发瘟疫,士兵接连病倒,人心涣散,不少将领都提议撤军。

消息传回京城,萧鸾急得彻夜难眠,召集百官议事,却无人能想出破局之法。高阳主动请命:“陛下,臣愿前往雁门关,为大军解困。”

萧鸾虽信任高阳,却也担忧:“军中瘟疫肆虐,蛮族虎视眈眈,你此去凶险万分。”

“臣自有妙计。” 高阳拱手,“只需陛下给臣一道军令,允许臣调动军中投石机即可。”

抵达雁门关后,高阳立刻前往军营视察。营地内一片愁云惨雾,病号营里呻吟声不绝, healthy 士兵也面带惧色,连巡逻都无精打采。将领们见到高阳,虽客气,却难掩失望 —— 他们以为女帝会派来名医或猛将,没想到竟是个文弱谋士。

“诸位将军,无需担忧。” 高阳看着众人,语气平静,“瘟疫虽凶,却也能成为我们的武器。”

“武器?” 将领们面面相觑,满脸疑惑。

高阳走到沙盘前,指着蛮族军营的方向:“蛮族军营驻扎在下游,我军若将沾染瘟疫的尸体,用投石机投入敌军阵营,瘟疫必会在蛮族军中蔓延。届时蛮族自顾不暇,我军再趁机进攻,定能大胜!”

此计一出,将领们皆倒吸一口凉气。“这…… 这也太狠了!” 一位老将忍不住说道,“用尸体传播瘟疫,恐会遭天谴啊!”

“天谴?” 高阳冷笑,“蛮族入侵,烧杀抢掠,害死我大乾多少百姓,他们怎不怕天谴?若我们心慈手软,撤军之后,蛮族必会趁机南下,到时候遭殃的,是更多的大乾子民!诸位将军,是要一时的名声,还是要天下的太平?”

将领们沉默了。他们知道高阳说得对,只是这计策太过狠辣,让人难以接受。

“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,此计可行!” 高阳语气铿锵,“若战后有任何非议,臣一力承担!”

见高阳如此坚定,将领们终于下定决心,按照高阳的计策行事。当晚,军中投石机将数十具沾染瘟疫的尸体,尽数投入蛮族军营。

不出三日,蛮族军营果然爆发瘟疫,士兵大量病倒,士气一落千丈。高阳抓住时机,率领大军突袭,蛮族毫无抵抗之力,仓皇北逃,大乾军不仅收复失地,还缴获了大量粮草与兵器。

消息传回京城,萧鸾又惊又喜,在朝堂上对百官笑道:“高阳这小子,真是个活阎王!不过这‘阎王’,朕喜欢!” 从此,“活阎王” 的称号,便在朝堂与军中传开。

三、权谋交锋:毒策暗藏护朝纲

雁门关大捷后,高阳因功被封为 “军师”,深得萧鸾信任,参与处理朝政。可他的崛起,也引来了朝中旧势力的不满 —— 以丞相李嵩为首的保守派,本就对女帝登基心怀不满,如今见高阳深得重用,更是将他视为眼中钉,屡次暗中使绊子。

李嵩利用职权,克扣军中粮草,还散布谣言,说高阳 “用尸体传瘟疫,有伤天和,会招致灾祸”,试图动摇高阳在军中的威望。

高阳得知后,并未直接与李嵩对抗,而是暗中收集李嵩克扣粮草的证据。他知道,李嵩在朝中根基深厚,直接弹劾难以奏效,必须一击致命。

恰逢秋收,地方官员向朝廷上缴赋税,李嵩的亲信、江南巡抚张谦,趁机贪污赋税,中饱私囊,还将贪污的钱财,一部分交给李嵩,一部分用于拉拢地方官员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。

高阳抓住这个机会,派人潜入江南,收集张谦贪污的证据,还找到了几个被张谦打压、心怀不满的地方官员,让他们出面指证张谦。

在一次朝会上,高阳将张谦贪污的证据,连同李嵩收受钱财的书信,一并呈给萧鸾。“陛下,张谦贪污赋税,动摇国本;李丞相包庇亲信,结党营私,若不严惩,恐会引发民怨,危及朝廷根基!”

李嵩脸色惨白,连忙辩解:“陛下,这是高阳伪造证据,陷害老臣!老臣忠心耿耿,绝无此事!”

“是不是伪造,陛下一问便知。” 高阳冷静应对,“臣已将江南的几位官员请到京城,他们愿意当面指证张谦,也能证明老丞相与张谦的勾结。”

萧鸾立刻传召江南官员,官员们当场指证张谦贪污,还拿出了李嵩与张谦通信的信物。证据确凿,李嵩再也无法辩解,瘫倒在地。

萧鸾大怒,下令将李嵩打入天牢,彻查其党羽,张谦被押回京城,判处死刑。经此一事,朝中保守派的势力受到重创,萧鸾的皇权更加稳固,高阳也因护持朝纲有功,被封为 “御史大夫”,权势更盛。

有人问高阳:“李丞相势力庞大,你为何敢如此冒险弹劾他?”

高阳笑着回答:“对付权臣,就像对付毒蛇,要么不惹,要么就一击命中七寸,让他没有反击的机会。若犹豫不决,只会被毒蛇咬伤,危及自身。”

这话传到萧鸾耳中,她对身边的太监感叹:“高阳这‘活阎王’,不仅对敌人狠,对贪官污吏更狠!有他在,朕的江山,才能安稳啊!”

四、帝臣相知:活阎王的治世之道

随着高阳在朝中地位的稳固,他开始协助萧鸾推行一系列改革: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;改革税制,减轻百姓负担;加强军备,训练新军,提升大乾军的战斗力。

在改革过程中,高阳依旧秉持 “毒士” 的原则,对阻碍改革的势力,毫不留情。有一次,地方豪强勾结官员,抵制税制改革,欺压百姓,高阳亲自前往地方,不仅将豪强与贪官一网打尽,还将他们的财产没收,分给受灾的百姓,震慑了其他豪强,让税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行。

有人说高阳 “太过残暴”,萧鸾却始终支持他:“高阳的‘毒’,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过上好日子。若对恶人仁慈,就是对好人残忍。”

帝臣二人的默契,也在一次次的合作中愈发深厚。萧鸾知道高阳虽手段狠辣,却心怀天下;高阳也知道萧鸾虽为女帝,却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,值得他辅佐。

永安五年,大乾王朝在萧鸾与高阳的治理下,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—— 百姓安居乐业,国库充盈,军队战斗力强盛,周边小国纷纷遣使朝贡,大乾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在一次庆功宴上,萧鸾举起酒杯,对高阳笑道:“高阳,朕能有今日的成就,你功不可没。若没有你这个‘活阎王’,朕恐怕难以平定内外忧患,更别说让大乾走向盛世了。”

高阳起身,躬身行礼:“陛下过誉了。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。若不是陛下信任臣,给臣施展才华的机会,臣就算有再大的本事,也难以成事。”

萧鸾笑着摇头:“朕信任你,是因为你值得信任。你的‘毒’,是为了大乾,为了万民。朕希望,你能继续做朕的‘活阎王’,辅佐朕,让大乾的盛世,能延续千秋万代。”

高阳抬头,看着萧鸾眼中的信任与期盼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知道,自己穿越而来,遇到萧鸾这样的君主,是幸运。他郑重地举起酒杯:“臣定不负陛下所托,为大乾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

宴会上,君臣相视而笑。窗外,月光皎洁,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,泛着淡淡的光芒。高阳知道,他的 “毒士” 之路,还会继续;他与萧鸾的帝臣传奇,也将在大乾的历史上,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而 “活阎王” 这个称号,不再是单纯的狠戾,更成了大乾百姓心中,守护太平的象征。

以上是关于我,最强毒士,女帝直呼活阎王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我,最强毒士,女帝直呼活阎王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