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自现代留学归
一、九百年后:天子困于霓虹
消毒水的味道刺得鼻腔发疼,赵顼猛地睁开眼,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龙床帐幔,而是惨白的天花板和悬挂着的输液袋。他下意识地抬手,触到的不是玉扳指,而是冰凉的金属针头 —— 这不是他的皇宫,更不是他呕心沥血治理的大宋。
“陛下…… 不对,病人醒了!” 一个穿着白色褂子的人快步走来,手里拿着奇怪的方块(后来他才知道那叫 “手机”),对着他念叨着 “心率正常”“意识清醒”。赵顼茫然地看着四周,玻璃窗外是飞驰的铁盒子(汽车),耳边是从未听过的轰鸣,这陌生的一切让他心头剧震 —— 他记得自己因变法积劳成疾,在福宁殿咽下最后一口气,怎么会出现在这 “异世界”?
后来他才知晓,自己竟跨越了九百年,重生在 21 世纪一个同名少年的身上。更让他震惊的是,这里没有帝王将相,没有科举取士,却有能 “千里传声” 的电话、能 “上观天象” 的卫星、能 “一日千里” 的飞机。当他第一次走进 “大学”,看到图书馆里汗牛充栋的书籍、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,听到教授讲解 “民主”“科学”“工业革命” 时,这位曾立志 “鞭西贼而惩旧党” 的大宋天子,第一次感到了 “无知” 的震撼。
“原来天下竟可以这样治理?” 他捧着《全球通史》,看到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变强,通过制度革新富民,再想起自己在大宋推行新法时,因旧党阻挠、百姓不理解而举步维艰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,从经济学到管理学,从物理学到底层逻辑,他想知道,为什么大宋百年积弊难以根除,为什么现代社会能有如此蓬勃的生机。
留学的日子里,他曾站在纽约街头,看着摩天大楼林立,车流如织,想起汴梁的市井繁华,却也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另一面 —— 贫富差距、文化冲突,并非完美无缺。他也曾在实验室里,看着电流通过导线点亮灯泡,想起大宋的烛火与油灯,突然明白:“所谓变法,不止是改律法、整吏治,更要改思想、兴技术。朕当年若能有此认知,新法何至于功败垂成?”
三年留学,赵顼褪去了帝王的倨傲,多了几分务实与清醒。他知道,这九百年的时光,不是惩罚,而是上苍赐予他的 “补课” 机会。当他拿到毕业证书,站在机场,看着飞往东方的航班,心中已有了一个坚定的念头:“朕要回去,回到那个需要朕的大宋,用这九百年的见识,扫尽积弊,再创盛世!”
二、重归少年:剑指旧弊
一阵眩晕过后,赵顼再次睁眼,熟悉的檀木香气扑面而来,眼前是福宁殿的龙纹帐幔,手里握着的,是他少年时练剑用的三尺青锋。他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,白皙修长,充满活力 —— 他回来了,回到了自己十七岁那年,还未登基,却已在父皇身边参与朝政的时刻。
“殿下,该去给太后请安了。” 内侍的声音传来,与记忆中丝毫不差。赵顼握紧长剑,剑身在晨光下泛着冷光,他知道,这一次,他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血推行新法的少年,而是带着九百年现代智慧的 “归来者”。
请安途中,他看到宫人们步履匆匆,神色慌张,一问才知,陕西路又报 “西夏扰边”,朝堂上旧党大臣正借机弹劾主张 “强兵” 的王安石,要求暂缓西北军备。赵顼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—— 前世,他就是因旧党阻挠,错失了打击西夏的最佳时机,导致西北边防常年吃紧。
“备车,朕要去枢密院。” 赵顼下令,内侍愣了一下,连忙应声。此时的他虽未登基,却因父皇病重,已有了一定的话语权。抵达枢密院时,大臣们正争论不休,旧党领袖韩琦正慷慨陈词:“西夏虽扰边,却无大举入侵之意,此时增兵,只会徒增国库负担。不如遣使议和,许以岁币,以安边境。”
“韩相公此言差矣!” 赵顼推门而入,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大臣们见是太子,纷纷行礼,韩琦也收起话语,躬身道:“殿下驾到,臣等失礼。不知殿下有何见教?”
赵顼走到堂中,拔出长剑,剑尖指向地图上的西夏疆域:“岁币换不来和平,只会养肥豺狼!朕且问诸位,西夏为何敢屡次扰边?只因我大宋军制腐朽,将官贪腐,士兵战斗力低下!若不趁此时机整顿军备,他日西夏联合辽国,我大宋危矣!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,将现代军事理论融入其中:“朕以为,当务之急有三:其一,改革军制,实行‘募兵与征兵结合’,选拔精壮,淘汰老弱;其二,改进兵器,召集工匠,仿制西北蕃兵的‘神臂弓’,并研究更先进的火器(他已开始构思火药的改良之法);其三,整顿后勤,设立‘军需监察司’,严查贪腐,确保粮草军备能及时运抵前线。”
大臣们听得目瞪口呆 —— 太子向来关注朝政,却从未有过如此系统、务实的见解,尤其是 “火器”“军需监察司” 等提法,闻所未闻。韩琦皱眉道:“殿下所言,过于激进,恐难推行。且国库空虚,如何支撑这些举措?”
“国库空虚,正因旧制积弊!” 赵顼语气铿锵,“朕可奏请父皇,先从宫廷用度削减入手,罢黜冗余宫娥宦官;再改革税制,清查土地兼并,让豪强地主多缴赋税。朕还可派人前往江南,鼓励商民发展纺织、瓷器产业,增加外贸收入 —— 这些,难道不足以支撑军备?”
他的话,既有对大宋现状的精准剖析,又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,让原本反对的大臣们哑口无言。枢密使富弼看着眼前的太子,眼中满是惊讶与欣慰:“殿下所言极是,臣愿助殿下推行这些举措!”
其他大臣见富弼表态,也纷纷附和。赵顼收剑入鞘,心中松了口气 —— 这第一步,比他预想的要顺利。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旧党势力根深蒂固,新法推行之路依旧漫长,但他有信心,凭借现代的智慧,一步步扫尽大宋百年积弊。
三、问计群臣:何日缚苍龙
几日后,赵顼在崇政殿召集文武百官,议题只有一个:“如何根治大宋积弊,实现强兵富民?” 殿内鸦雀无声,大臣们或低头沉思,或面露难色 —— 大宋积弊已深,涉及吏治、财政、军事、民生等方方面面,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。
赵顼看着众人,缓缓开口:“朕知诸位心中顾虑,也知积弊难除。但朕以为,凡事先破后立,若一味因循守旧,大宋只会越来越弱,他日恐有亡国之危!” 他起身走到殿中,目光如炬,“朕今日召诸位前来,不是要听‘不可为’的理由,而是要听‘如何为’的计策!”
他率先抛出自己的构想,将现代制度与大宋实际结合:“吏治方面,朕欲改革科举,除考经义外,增设‘实务策论’‘算术’‘律法’科目,选拔真正懂治国、会办事的人才;同时设立‘官员考核制’,以政绩、民生改善为主要标准,淘汰昏庸无能之辈。”
“财政方面,朕欲推行‘方田均税法’,重新丈量土地,按亩征税,杜绝豪强隐瞒;再实行‘市易法’,由官府调控物价,防止商人囤积居奇,同时鼓励海外贸易,增设市舶司,增加国库收入。”
“民生方面,朕欲兴修水利,推广高产作物(他已开始计划引入番薯、玉米的种植),设立‘常平仓’,平抑粮价,保障百姓温饱;还欲建立‘乡学’,让普通百姓也能读书识字,开启民智。”
每一条提议,都切中大宋要害,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,大臣们听得心潮澎湃。王安石激动地出列:“殿下所言,正是臣多年来所思所想!臣愿为殿下肝脑涂地,推行这些举措!”
司马光却皱着眉:“殿下,这些举措虽好,却恐触动豪强利益,引发动荡。不如循序渐进,缓缓图之?”
赵顼看向司马光,语气诚恳却坚定:“君实先生,朕知你顾虑。但大宋已没有‘缓缓图之’的时间!西夏、辽国虎视眈眈,国内百姓困苦,若不尽快改革,一旦危机爆发,再想挽回,悔之晚矣!”
他顿了顿,提高声音:“朕曾在九百年后见过一个全新的世界,那里没有帝王,却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制度;那里没有科举,却有选拔人才的多元方式。朕带回的,不是颠覆祖宗之法的异想天开,而是让大宋变强的希望!”
大臣们虽不知 “九百年后” 是何意,却从赵顼的眼神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信心。韩琦走上前,躬身道:“殿下既有如此远见与魄力,臣愿摒弃前嫌,辅佐殿下推行改革!”
其他大臣也纷纷表态,愿支持改革。赵顼看着满殿文武,心中涌起一股豪情。他拔出三尺长剑,剑尖指向殿外的天空,声音洪亮,震彻大殿:“朕承六世之余烈,邵述先帝之志,誓要扫皇宋百年之积弊,使天威远畅,丑氐震迭!如今,改革之策已定,诸卿皆愿相助,朕且问尔等:何日缚得苍龙,重现我大宋盛世?”
“臣等愿随殿下,早日缚得苍龙!” 文武百官齐声应和,声音震耳欲聋,传遍了整个皇宫,也传遍了汴梁城的大街小巷。
赵顼收剑入鞘,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前路依旧充满挑战,旧党的阻挠、改革的阵痛、外敌的威胁,都可能让他的努力付诸东流。但他不再畏惧 —— 他曾是困于九百年后的天子,见识过现代的繁华与不足;如今他重归少年,手握长剑与智慧,定能带领大宋,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,让 “天可汗” 的荣光重现,让百姓安居乐业,让大宋的天威,远播四方。
以上是关于我在现代留过学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我在现代留过学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