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:我崇祯摆烂怎么了?!
第一章:穿越登基,摆烂理念的觉醒
天启七年八月,紫禁城的乾清宫内,龙榻上的 “朱由检” 猛地睁开眼,脑子里还回荡着现代宿舍里兄弟喊他打游戏的声音。可眼前明黄色的帐幔、身上沉重的龙袍,还有殿外跪着的一群穿圆领袍的大臣,都在告诉他一个离谱的事实 —— 他穿越了,穿成了刚登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。
“陛下,您终于醒了!” 为首的太监魏忠贤上前一步,声音尖细,脸上堆着谄媚的笑,“天启皇帝大行,国不可一日无君,还请陛下尽快举行登基大典。”
“登基?”“朱由检”,不,现在该叫他朱栩(穿越前的名字,私下里他仍这么称呼自己),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,脑子里飞速闪过关于明末的记忆。亲哥天启帝朱由校,一个沉迷木匠活的主,23 岁就驾崩了,搁现代连大学都没毕业;亲爹泰昌帝朱常洛,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因为 “红丸案” 暴毙;再往上数,爷爷万历帝朱翊钧,30 年不上朝,天天在后宫享乐,一身毛病却活到了 58 岁,是大明中后期少有的长寿皇帝。
“学谁不是一目了然吗?” 朱栩在心里冷笑。纵观大明历任皇帝,自永乐帝朱棣之后,但凡想励精图治、搞改革集权的,没一个活长久的 —— 正德帝想折腾,31 岁就没了;嘉靖帝前期想好好干,后期摆烂修道,反而活了 60 岁;隆庆帝沉迷酒色摆烂,也活了 36 岁,比他那励精图治的爹嘉靖差了点,但比短命的堂兄正德强多了。
“陛下?” 魏忠贤见他半天不说话,又小心翼翼地喊了一声。
朱栩挥了挥手,语气懒洋洋的:“登基大典先不急,让朕歇会儿。还有,把内帑的账本给朕拿来,朕倒要看看,朕这个皇帝,一个月能花多少钱。”
大臣们面面相觑,谁也没想到,这位新皇帝刚醒,不想着朝政,先关心起内帑来了。只有朱栩心里清楚,什么改革、集权、点科技树,都是瞎折腾 —— 明末这烂摊子,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,露头就被秒。大明皇帝就像溶于水的盐,稍微折腾一下就 “落水” 了,他可不想重蹈覆辙,摆烂苟活才是王道。
第二章:朝堂应对,躺平式治国
登基后的第一个早朝,朱栩坐在龙椅上,看着下面吵得面红耳赤的大臣,哈欠连天。左边是东林党大臣,唾沫横飞地弹劾魏忠贤 “专权误国”,要求皇帝严惩阉党;右边是魏忠贤的党羽,据理力争,说东林党 “空谈误国”,还拿出一堆所谓的 “罪证”。
朱栩听了半天,觉得无聊透顶。魏忠贤跟东林党斗得你死我活,关他什么事?他翻了翻昨天拿到的内帑账本,一个月的开销才几百两银子,连万历帝当年一顿饭的钱都不够。“拼什么命啊?” 他在心里嘀咕,“朕的内帑就这么点,犯不着为了你们的争斗,把自己搭进去。”
“好了,别吵了。” 朱栩敲了敲龙椅的扶手,声音不大,却让朝堂瞬间安静下来,“魏公公是先帝留下的人,办事还算妥帖;东林党诸位大臣,也是为了大明好。你们啊,都是为了国事,没必要争得你死我活。这样吧,魏公公继续管司礼监,东林党诸位负责修修河堤、赈济一下灾民,各司其职,别再闹了。”
这话一出,两边都愣住了。东林党没想到皇帝不惩治阉党,魏忠贤也没想到皇帝会这么 “和稀泥”。只有朱栩心里偷着乐 —— 斗吧,你们接着斗,只要不把火烧到朕身上,你们斗个天翻地覆都跟朕没关系。
接下来的日子,朱栩彻底开启了摆烂模式。大臣们上奏章说陕西有农民起义,请求派兵镇压,他批了个 “知道了,让地方官先看着办”;有人说后金在边境蠢蠢欲动,请求加派军饷,他批了个 “内帑空虚,你们自己想办法”;还有人说要改革税制、整顿吏治,他直接把奏章扔到一边,连看都懒得看。
“陛下,再这么下去,大明要完啊!” 内阁首辅周延儒实在看不下去,跪在地上哭着进谏。
朱栩掏了掏耳朵,语气平淡:“周大人,朕知道大明不容易。可你看看朕的先祖,永乐帝五次北伐,励精图治,结果呢?后代子孙没享到多少福,反而把国库掏空了。万历帝 30 年不上朝,大明不也好好的?朕觉得,有时候少折腾,比瞎折腾强。”
周延儒被噎得说不出话,只能无奈地退了下去。朱栩看着他的背影,心里冷笑 —— 折腾?折腾的下场就是像亲哥、亲爹一样早死,他才不干这种傻事。
第三章:联姻敛财,自保式生存
摆烂归摆烂,朱栩也有自己的 “生存智慧”。他知道,在明末这个乱世,光靠躺平还不够,得找个靠山,让大臣们都不想让他死。思来想去,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—— 联姻。
“传朕的旨意,朕要选妃,还要为公主指婚。” 朱栩在朝堂上宣布,“凡是朝中大臣家的适龄子女,都可以报名。不过,有两个条件:第一,长得丑的不要;第二,想当外戚,得交 200 两银子的‘诚意金’。谁愿意来,朕热烈欢迎。”
大臣们再次被皇帝的操作震惊了。选妃、指婚还要交 “诚意金”,这简直是闻所未闻!可转念一想,能成为外戚,就能跟皇帝攀上关系,以后在朝堂上也能更有话语权,200 两银子虽然不少,但也值了。
消息传出去后,朝堂上炸开了锅。东林党大臣们虽然觉得这事 “有失体统”,但为了家族利益,还是偷偷报了名;魏忠贤的党羽更是积极,不仅自己家的子女报名,还拉着亲戚家的孩子一起,生怕错过了这个机会。
朱栩看着下面报上来的名单和源源不断送来的银子,笑得合不拢嘴。他专门让人在后宫设了个 “选亲处”,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画像、收银子。长得好看的,留下备选;长得丑的,直接打发走,银子也不退 ——“丑的还想当外戚,没门!”
有人弹劾他 “贪财好色,有失君德”,朱栩直接怼了回去:“朕联姻大臣,生小孩,总不至于得罪人吧?朕把自己卖了,换点银子改善生活,怎么了?总比那些动不动就改革、得罪人的皇帝强吧?你们看朕爷爷万历帝,收点矿税就被骂了几百年,朕收这点‘诚意金’,算什么?”
大臣们被怼得哑口无言。确实,皇帝虽然贪财了点,但没搞大动作,没得罪太多人,比起之前那些动不动就杀大臣、搞改革的皇帝,已经算 “温和” 的了。而且,皇帝联姻了这么多大臣,大家都成了亲戚,谁还会想着推翻他?
就这样,朱栩靠着联姻敛财,不仅充实了内帑,还拉拢了一大批大臣,让自己的地位越来越稳固。魏忠贤和东林党虽然还在斗,但都不敢把他怎么样 —— 毕竟,皇帝是他们的 “亲戚”,皇帝倒了,他们的利益也会受损。
第四章:崇祯十八年,摆烂下的意外延续
日子一天天过去,朱栩的摆烂生涯过得十分滋润。他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美女、收收银子、听听戏,偶尔处理一下无关紧要的朝政,对那些农民起义、后金入侵的坏消息,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交给大臣们去处理。
大臣们也渐渐习惯了这位 “摆烂皇帝”。反正皇帝不折腾,他们能安心地争权夺利、捞点好处,何乐而不为?至于大明的未来,谁在乎呢?只要自己能过得好就行。
不知不觉,就到了 “崇祯十八年”。按照原来的历史,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就会攻破北京,崇祯帝会在煤山自缢,大明灭亡。可现在,因为朱栩的摆烂,历史的轨迹彻底改变了 —— 李自成的起义军虽然还在闹,但被地方官和大臣们联手打压,始终没能成气候;后金虽然在边境时不时地骚扰一下,但因为大明内部没有太大的动荡,他们也不敢贸然入关。
这一天,朱栩坐在后宫的花园里,喝着小酒,看着满园的春色,心里满是得意。他想起刚穿越过来时,还担心自己会像原版崇祯一样落得个自缢的下场,没想到,自己一认真摆烂,竟然把大明的寿命延长了这么久。
“朕就知道,如果不是皇帝瞎搞,大明怎么可能会亡嘛?!” 朱栩举起酒杯,对着天空敬了一杯,“你看永乐帝、正德帝,天天折腾,结果呢?要么把自己累死,要么把国家折腾坏。朕不折腾,不改革,不集权,反而能苟到现在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摆烂才是大明皇帝的正确活法!”
旁边的太监魏忠贤(因为朱栩的摆烂,他也没被除掉,反而继续在司礼监当差)连忙附和:“陛下英明!陛下的治国之道,真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!”
朱栩笑了笑,没说话。他知道,大明的问题依然存在,农民起义、后金威胁、吏治腐败,这些都没解决。但那又怎么样?他只想苟活,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。至于大明能撑多久,未来会怎么样,他才懒得管 —— 反正,只要他活着一天,就继续摆烂一天。
“传朕的旨意,今晚在宫里设宴,邀请所有外戚大臣参加。” 朱栩放下酒杯,伸了个懒腰,“朕要好好庆祝一下,朕的‘崇祯十八年’,可是来之不易啊!”
夜幕降临,紫禁城的宫殿里灯火通明,丝竹之声不绝于耳。朱栩坐在主位上,看着下面觥筹交错的大臣们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他知道,自己的摆烂生涯还会继续,而大明的寿命,或许也会因为他的摆烂,在历史的长河里,多延续一段时间。
至于那些所谓的 “励精图治”“中兴大明”,就让它们见鬼去吧!朱栩举起酒杯,心里默念:“摆烂怎么了?朕是崇祯,朕想摆烂,谁也管不着!”
以上是关于明末:我崇祯摆烂怎么了?!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明末:我崇祯摆烂怎么了?!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