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1987我的年代的内容介绍:

一、惊醒 1987:煤油灯旁的重生

“明远!明远!再不起床,上学要迟到了!”

熟悉又遥远的声音像根针,刺破了陈明远混沌的意识。他猛地睁开眼,不是医院里惨白的天花板,而是糊着旧报纸的土坯墙,墙角的煤油灯还亮着,灯芯跳动的光映得墙上 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 的标语格外清晰。

“妈?” 陈明远喉咙发紧,转头看到床边站着的女人 —— 蓝布褂子,梳着齐耳短发,眼角有淡淡的细纹,正是三十多岁的母亲王秀兰。这不是梦,他真的回来了,回到了 1987 年的秋天,回到了他十六岁这年。

前世的陈明远,是个彻头彻尾的 “混子”。1987 年中考失利,他跟着村里的人去南方打工,没文化没技术,只能在工地搬砖、在工厂流水线熬夜,挣的钱勉强够糊口。后来好不容易娶了媳妇,却因为没钱给母亲治病,眼睁睁看着母亲走了;孩子上学需要钱,他又累垮了身体,四十岁就躺在病床上,临死前只剩满心的悔恨 —— 要是当初好好读书,要是早点学会挣钱,要是能多陪陪家人,日子会不会不一样?

“发什么呆?快起来穿衣服,我给你煮了红薯粥,再不吃就凉了。” 王秀兰把叠好的蓝白校服递过来,语气里带着惯常的温和,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。她知道儿子最近心思不在学习上,总跟着村里的半大孩子瞎混,生怕他考不上高中。

陈明远接过校服,眼眶突然红了。前世的这个时候,他嫌校服土气,嫌红薯粥难吃,摔了筷子就跑出去跟人打牌,让母亲偷偷哭了好久。这次,他不会了。

1987我的年代

“妈,我知道了,马上就起。” 陈明远麻利地穿上校服,走到桌边,端起还冒着热气的红薯粥。粥里放了点糖,是母亲省下来的,甜到了他的心里。他大口喝着粥,一边喝一边说:“妈,以后我一定好好读书,争取考上县重点高中。”

王秀兰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,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了:“好,好,妈相信你。” 她以为儿子只是随口说说,却不知道,陈明远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 —— 重活一次,书要好好读,钱要好好挣,生活要慢慢过,再也不留下任何遗憾。

二、课堂时光:把遗憾补回来

陈明远所在的红星中学,是镇上唯一的中学,条件简陋得很。教室里的桌子是木制的,桌面坑坑洼洼,椅子是自带的小板凳,窗户上糊着塑料布,风一吹就 “哗啦啦” 响。但对陈明远来说,这里却是他重活一次的 “起点”。

第一节是数学课,老师在黑板上写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。前世的陈明远,上课要么睡觉要么走神,连最基础的公式都记不住,可现在,他听得格外认真。他拿出崭新的笔记本,一笔一划地记着老师讲的重点,遇到不懂的地方,就举手提问。

数学老师张老师,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,戴着厚厚的老花镜。看到陈明远举手,他愣了一下 —— 这孩子以前上课从来都是 “隐身” 状态,今天怎么突然认真了?但他还是耐心地解答了陈明远的问题,还特意多问了一句:“听懂了吗?没听懂下课再来找我。”

“听懂了,谢谢张老师!” 陈明远坐下来,心里暖暖的。前世的他,因为怕被老师批评,从来不敢提问,结果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,最后彻底放弃了学习。现在他才明白,只要肯开口,老师其实很愿意帮学生。

接下来的语文课、英语课,陈明远都听得格外专注。英语老师教的是基础的语法,他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单词,把不会的单词记在小本子上,打算晚上回家背;语文课讲的是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前世他只觉得枯燥,现在读着 “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,慢慢探身下去”,想到前世父亲为了给他凑学费,在工地摔断了腿,他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
下课的时候,同桌李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明远,你今天咋回事?跟换了个人似的,以前你不都跟我上课传纸条吗?” 李建国是陈明远前世的 “狐朋狗友”,后来跟他一起去南方打工,在一次工地事故中没了。

陈明远看着眼前还带着稚气的李建国,心里五味杂陈。他拍了拍李建国的手,认真地说:“建国,别总传纸条了,好好听课吧。咱们现在好好读书,将来才能有出息,才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。”

李建国愣了愣,随即笑了:“你这是受啥刺激了?不过你说得也对,我妈昨天还说,要是我考不上高中,就只能去跟我爸种地了。”

“那就一起努力,争取都考上县重点!” 陈明远伸出手,李建国也笑着伸出手,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。陈明远知道,他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,也要尽量帮身边的人,让他们的人生少一些遗憾。

三、挣钱之道:从 “小生意” 开始

1987 年的中国,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地,镇上也开始有了 “个体户”,有人摆摊卖水果,有人开了小饭馆,还有人倒卖布料,都挣了不少钱。陈明远知道,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,只要肯动脑子,就能找到挣钱的门路。

周末的时候,陈明远没有像前世那样去打牌,而是跟着父亲陈建军去镇上的集市。陈建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平时除了种地,偶尔会去山上砍点柴,挑到镇上卖,换点零花钱。

“爸,你看这集市上,卖啥的最挣钱啊?” 陈明远一边帮父亲挑柴,一边问道。陈建军擦了擦汗,指了指前面的水果摊:“你看那卖苹果的,一斤能赚两毛钱,一上午就能卖几十斤,比我卖柴挣得多。”

陈明远点了点头,心里有了个主意。他记得,村里后山有一片野生的山楂林,每年秋天都会结满红彤彤的山楂,以前没人要,都烂在山里了。要是把山楂摘下来,做成山楂糕或者糖葫芦,拿到镇上卖,肯定能挣钱。

说干就干。周日一早,陈明远背着竹筐,去了后山的山楂林。山楂树上挂满了山楂,红得像小灯笼。他爬上树,小心翼翼地把山楂摘下来,放进竹筐里。忙活了一上午,他摘了满满两大筐山楂,足足有五十多斤。

回到家,陈明远跟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。王秀兰有点担心:“做山楂糕得要糖,咱家的糖都是省着用的,而且你会做吗?”

“妈,我看过隔壁李婶做过,我学着试试。” 陈明远信心满满。他按照前世看过的做法,把山楂洗干净,去核,放进锅里煮软,然后捣成泥,再加入糖,慢慢熬制成糕状,最后倒进模具里,放凉切块。

第一次做,山楂糕的口感不算太好,有点酸,但味道还不错。陈明远把山楂糕装进干净的油纸袋里,每袋放两块,打算卖五毛钱一袋。第二天一早,他背着山楂糕,去了镇上的集市。

刚开始,没人愿意买,大家都没见过这种 “新式糕点”。陈明远不气馁,拿起一块山楂糕,递给旁边卖菜的大妈:“大妈,您尝尝,这是我自己做的山楂糕,酸甜可口,助消化。”

大妈尝了一口,点了点头:“嗯,味道还行,给我来一袋。” 有了第一个顾客,后面就顺利多了。路过的人看到有人买,也纷纷围过来,有的尝了尝,有的直接掏钱买。一上午下来,五十多斤山楂做的山楂糕,竟然卖得只剩两袋。

陈明远算了算,除去买糖的成本,他净赚了二十多块钱。这在 1987 年,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了!他拿着钱,心里乐开了花 —— 这是他重活一次挣的第一笔钱,虽然不多,但让他看到了希望。

他把大部分钱交给母亲,只留了几块钱买学习资料。王秀兰拿着钱,又惊又喜:“明远,你真的会挣钱了!” 陈明远笑着说:“妈,这只是刚开始,以后我会挣更多的钱,让你和爸都过上好日子。”

四、慢品生活:烟火里的幸福

有了第一次挣钱的经验,陈明远的 “小生意” 越做越顺。他又陆续做了山楂糖葫芦、红薯干,每次都能卖个好价钱。他把挣来的钱,一部分交给母亲补贴家用,一部分用来买学习资料和辅导书,剩下的一点点存起来,打算将来上高中用。

学习上,陈明远的进步也很明显。期中考试的时候,他从班级倒数第十,一下子冲到了班级前二十,数学和英语成绩更是进了班级前十。张老师在课堂上特意表扬了他:“陈明远同学这两个月的进步很大,大家要向他学习,只要肯努力,就没有赶不上的。”

同学们都对陈明远刮目相看,以前跟他一起瞎混的人,也开始跟着他一起学习;李建国受他的影响,成绩也有了起色,两人约定,一定要一起考上县重点高中。

生活上,陈明远也开始 “慢” 了下来。以前的他,总觉得日子过得又苦又慢,恨不得早点长大,早点离开这个穷地方。现在的他,却懂得了享受生活的点滴。

每天放学回家,他会帮母亲烧火做饭,听母亲讲村里的趣事;周末的时候,他会跟着父亲去地里干活,体会种地的辛苦,也感受丰收的喜悦;晚上吃完饭,他会坐在煤油灯旁,一边背单词,一边跟家人聊天,看着父亲抽烟时满足的样子,看着母亲缝衣服时温柔的眼神,他觉得,这样的生活,平淡却幸福。

有一次,母亲跟他说:“明远,你现在懂事了,妈心里比啥都高兴。以前总担心你将来没出息,现在看来,是妈想多了。”

陈明远握住母亲的手,轻声说:“妈,以前是我不懂事,让你操心了。以后我会好好读书,好好挣钱,让你和爸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,咱们一家人,慢慢把日子过好。”

王秀兰点了点头,眼里泛起了泪光,却笑得很开心。

1987 年的冬天,比往年暖和一些。陈明远坐在教室里,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,心里充满了希望。他知道,重活一次,他不能改变整个时代,但他能改变自己的人生,能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。书要好好读,钱要好好挣,生活要慢慢过 —— 这简单的三句话,就是他重活一次的 “人生信条”。

未来的路还很长,可能会有困难,可能会有挫折,但陈明远不怕。因为他知道,只要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走下去,他一定能过上他前世梦寐以求的生活,一定能弥补所有的遗憾,一定能让这 1987 年的时光,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。

以上是关于1987我的年代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1987我的年代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