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 1977 大时代
一、火车惊魂:穿越时空的生死救援
1977 年深秋,绿皮火车在华北平原的铁轨上哐当前行,车窗外的白杨树褪去绿意,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摇晃。车厢里拥挤不堪,煤烟味、汗味与劣质烟草味混杂在一起,方言挤在过道的角落,头痛欲裂 —— 就在半小时前,他还是 2024 年市中医院的骨干医师,一场突发的心脏骤停,让他睁眼就变成了 1977 年的 “方言”。
这个 “方言” 是个病退知青,父母是北京的知识分子,因成分问题被下放到陕北插队,如今身体垮了才获准回京。原主的记忆碎片涌进脑海,方言还没理清头绪,就听见前方传来慌乱的呼喊:“有人晕倒了!快让让!”
人群骚动起来,方言挤过去,只见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、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躺在座位上,面色青紫,呼吸微弱。周围的人急得团团转,有人想掐人中,有人要喂水,却没人敢真下手。方言一眼看出是急性心梗 —— 这个年代缺医少药,火车上更没有急救设备,再耽误下去,人就没救了。
“让开!我是医生!” 方言扯开嗓子喊,前世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此刻异常镇定。他快速解开男人的领口,让他平躺,又从原主随身的布包里翻出一把折叠小刀(原主用来削铅笔的),在男人手腕、胸口的穴位上快速点刺放血 —— 这是中医急救的 “刺络疗法”,能暂时缓解心梗症状。
随后,方言跪在地上,双手交叠,开始为男人做胸外按压。一下、两下、三下…… 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粗布衬衫,车厢里静得只剩他的喘息声和火车的哐当声。不知过了多久,男人突然咳嗽一声,缓缓睁开了眼睛,呼吸也渐渐平稳。
“老陈!您醒了!” 男人身边的年轻秘书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。男人虚弱地摆摆手,看向方言的眼神满是感激:“小同志,谢谢你…… 我是国务院办公厅的陈为民,到北京开会,要是没有你,我这条命就交代在火车上了。”
方言心中一动 ——1977 年的国务院官员,这可是意想不到的机缘。他笑着摆手:“陈同志客气了,我就是懂点医理,换谁见了都会帮忙。” 火车抵达北京站时,陈为民特意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:“小同志,到了北京有困难就找我,你的恩情我记着。”
握着那张写着地址和电话的纸条,方言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北京站,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——1977 年,高考即将恢复,改革开放的序幕即将拉开,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时代,而他,带着 21 世纪的医学知识与见识,定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。
二、同仁堂初啼:老北京的医道传承
回到北京的家,方言才算真正见识了 “70 年代的首都”。父母住的是胡同里的四合院,院子不大,却收拾得干净整洁。母亲苏婉是协和医院的内科医生,父亲方建国在出版社当编辑,两人都是知书达理的人,见儿子 “病好” 后精神焕发,还多了些沉稳,只当是插队磨练了心性,没多追问。
休息了两天,方言主动提出要找份工作。苏婉想让他去协和医院当临时工,方言却另有打算 —— 他想去同仁堂。作为中医,同仁堂是老北京的金字招牌,不仅能接触到最地道的药材,还能遇到真正的老中医。苏婉拗不过他,只好托关系帮他争取到了同仁堂中药房的临时工名额。
同仁堂的中药房古色古香,红木柜台后整齐地摆着上千个药柜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。方言的工作是抓药、煎药,偶尔帮坐堂医生打下手。他做事细心,对药材的辨识又准又快 ——21 世纪的中医药大学教育,让他对药材的产地、炮制方法了如指掌,连经验丰富的老药工都忍不住称赞:“小方这孩子,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!”
坐堂的老中医姓周,名叫周仲英,是京城有名的中医世家传人,还会一手国术,只是脾气古怪,很少收徒弟。一次,一位患有多年哮喘的老太太来就诊,周老开了药方,方言在抓药时却发现其中一味 “地龙” 的炮制不到位,可能影响药效。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鼓起勇气对周老说:“周老,这地龙好像是生晒的,没按‘酒炙’的方法炮制,用来治哮喘恐怕效果不佳。”
周老愣了一下,拿起地龙仔细看了看,又看了看方言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:“你还懂药材炮制?”
方言点头:“以前在乡下跟着老中医学过一点,知道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效影响很大。”
周老没说话,却在当天下午把方言叫到后院:“你这孩子不仅细心,还敢说真话,是个学医的好苗子。我看你骨骼清奇,还懂些医理,愿不愿意拜我为师,既学中医,也学国术?”
方言又惊又喜,当即跪下磕头:“师父在上,请受弟子一拜!” 他知道,周仲英不仅是中医名家,还是京城国术界的老前辈,能拜他为师,无论是医术还是人脉,都能得到质的提升。
拜师后,方言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。白天在同仁堂上班,晚上就去周老家学中医、练国术。周老的教学很严格,从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到针灸、推拿,再到太极拳、八极拳,都倾囊相授。方言凭借前世的医学基础和过人的记忆力,进步飞快,很快就能独立看一些小病,治愈率极高,在同仁堂附近渐渐有了 “小神医” 的名声。
三、意外人脉:师叔辈与 “女儿国王”
这天,周老让方言去什刹海体校找师兄 “取东西”。方言按着地址找到体校,才知道这位师兄名叫吴彬,竟是什刹海体校武术队的主教练。吴彬见到方言,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早就听师父说收了个聪明的小徒弟,没想到这么年轻。走,我带你看看队里的孩子。”
武术队的训练场上,一群半大的孩子正在练拳,其中两个孩子格外显眼 —— 一个身材瘦小却眼神凌厉,练起长拳来虎虎生风;另一个则沉稳有力,太极打得有模有样。吴彬指着他们介绍:“这两个是队里最有天赋的,叫李连杰,才 11 岁;那个叫赵文卓,才 8 岁,都是好苗子。”
方言愣住了 —— 李连杰!赵文卓!这可是未来的功夫巨星!他看着两个稚嫩的孩子,忍不住笑着说:“师兄,这两个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。”
吴彬哈哈大笑:“借你吉言!对了,按辈分,你是他们的师叔,以后有空多来指点指点他们。”
就这样,方言莫名成了李连杰、赵文卓的 “师叔”。偶尔空闲时,他会去体校看他们训练,还会用中医的推拿手法帮他们缓解训练后的肌肉酸痛,两个孩子对这个 “会治病的师叔” 格外亲近。
更让方言意外的是,母亲苏婉带的实习医生里,有个叫林晓的姑娘,性格开朗,和苏婉很投缘。一天,林晓带了个闺蜜来家里做客,方言开门时,瞬间愣住了 —— 眼前的姑娘穿着蓝色连衣裙,眉眼如画,气质温婉,赫然是前世经典电视剧《西游记》里 “女儿国王” 的扮演者朱琳!
“小言,这是我的闺蜜朱琳,现在在电影学院上学,以后也是要当演员的。” 林晓笑着介绍。
朱琳大方地伸出手:“你好,我是朱琳,常听林晓提起你,说你是同仁堂的‘小神医’。”
方言定了定神,握住她的手:“你好,我是方言,只是懂点皮毛,算不上什么神医。”
朱琳的出现,让方言想起了那些年代文里的女主角 —— 水灵灵的模样,温柔又有灵气,恰好符合他对 “理想伴侣” 的想象。两人聊得很投机,从中医养生到电影艺术,从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到对未来的憧憬,越聊越觉得投缘。朱琳对这个懂医术、有见识的年轻人也颇有好感,之后常借着找林晓的名义,来家里做客,有时还会跟着方言去同仁堂看他抓药,两人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升温。
四、高考冲刺:挑战中医最高学府
1977 年 10 月 21 日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了 “恢复高考” 的消息,整个中国都沸腾了。方言听到消息时,正在同仁堂整理药方,他放下手中的药戥,心中百感交集 —— 前世他就是通过高考考上中医药大学,才走上中医之路,没想到这一世,他能再次站在这个起点,而且比前世准备得更充分。
早在穿越过来的第一天,方言就知道高考会恢复,他利用空闲时间,把高中的课本找出来重新复习。21 世纪的教育水平远超 70 年代,加上他成熟的思维和过人的记忆力,复习起来事半功倍。周老和父母都很支持他,周老还特意帮他找来了历年的高考真题,苏婉则利用协和医院的资源,帮他借到了一些稀缺的复习资料。
朱琳也很支持他,每次来家里,都会陪他一起复习,遇到不懂的问题,方言还会帮她讲解。两人约定,要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,在未来的日子里并肩前行。
高考前的日子,方言过得充实而紧张。白天在同仁堂上班、学医,晚上就挑灯夜读,从语文、数学到政治、历史,再到物理、化学,每一门都认真复习。他的目标很明确 —— 北京中医药大学,前世他没能考上这所中医最高学府,这一世,他要弥补遗憾,不仅要考上,还要和那些未来站在讲台上的教授、名医做同学,用自己的知识,在这个大时代里,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
高考那天,方言穿着母亲新买的蓝色中山装,自信地走进考场。看着周围紧张的考生,他想起了 2024 年的自己,想起了这几个月的经历 —— 火车上的生死救援、同仁堂的医道传承、与朱琳的相遇相知、成为李连杰赵文卓的师叔…… 这一切,都像一场梦,却又无比真实。
走出考场的那一刻,阳光洒在方言身上,温暖而明亮。他抬头望向天空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他知道,高考只是一个开始,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大时代里,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闯荡 —— 他要成为最好的中医,要守护身边的亲人与爱人,要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朱琳在考场外等他,看到他出来,笑着跑过来:“考得怎么样?”
方言握住她的手,眼中满是坚定:“没问题,咱们北京中医药大学见!”
阳光下,两人的笑容格外灿烂,他们的未来,如同这个新生的时代,充满了无限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