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花开 1981:高考追梦的青春岁月
一、初临 1981:被劝弃考的开局
1981 年的夏天,蝉鸣聒噪得让人心烦,李野在一阵刺眼的阳光中睁开眼。映入眼帘的不是 2024 年大学宿舍的上下铺,而是糊着碎花纸的窗户,窗台上摆着一个掉漆的搪瓷缸,上面印着 “劳动最光荣” 的字样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煤油味 —— 这是他从未经历过,却在父辈口中听过无数次的 1981 年。
“野子!发什么愣?赶紧跟我去厂里,张主任还等着呢!” 堂哥李建军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套蓝色的工装,语气里满是催促,“跟你说了多少次,高考那玩意儿不是咱这水平能碰的,进厂打螺丝多稳当,一个月能挣三十多块,不比你在家瞎琢磨强?”
李野懵了。他明明前一秒还在为考研复试熬夜刷题,怎么转眼就到了 1981 年?还成了这个叫 “李野” 的农村青年,高考在即,却被家人劝着放弃考试进厂。他摸了摸口袋,掏出一张揉皱的成绩单 —— 总分 320 分,在 1981 年的高考分数线面前,确实够不上本科线,难怪家人不抱希望。
“哥,我不进厂,我要高考。” 李野定了定神,前世他好歹是二本毕业,虽然考研失利,可对付 1981 年的高考,应该不算太难。
李建军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:“你还挺犟!反正你也考不上,就死了这条心吧!咱村去年就一个考上大专的,还是复读了三年的学霸,你这成绩,连中专线都够不上,还想考大学?”
邻居王婶也凑过来劝:“野子啊,听你哥的话,进厂多好!你看你姐,在纺织厂上班,每个月都能给家里寄钱,你要是进厂,以后找对象都容易!”
李野哭笑不得,他知道在 1981 年,“进厂当工人” 是无数人羡慕的选择,稳定、体面,还能赚钱。可他更清楚,这是一个 “考上大学就鱼跃龙门” 的时代,大学文凭意味着更好的前途,更广阔的天地。他看着众人质疑的眼神,笑着说:“我堂堂二本冲刺型选手会考不上?那岂不是辜负了那么多年体育老师的教导?”
这话一出,众人都愣住了 ——“二本冲刺型选手”“体育老师教导” 是什么意思?李野才反应过来,自己说漏了嘴,连忙打哈哈:“我是说,我以前没好好学,现在努力还来得及,说不定就能考上呢!”
可没人相信他,李建军摇了摇头,拿着工装走了;王婶也叹了口气,觉得他是异想天开。李野看着空荡荡的屋子,心里却燃起了斗志 ——1981 年,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,他要抓住这个机会,考上大学,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,活出不一样的人生。
二、逆流而上:二本冲刺型选手的倔强
李野的 “高考梦”,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。父亲沉默寡言,却在饭桌上摔了筷子:“家里供你读书不容易,你要是考不上,浪费了时间,最后连工作都找不到,你对得起谁?” 母亲则抹着眼泪:“野子啊,听妈的话,进厂吧,妈不想看你再遭罪了。”
李野知道家人是为他好,可他不想放弃。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,翻出高中课本,开始制定学习计划。前世他学的是文科,可这具身体的原主学的是理科,很多知识点都陌生,尤其是数学和物理,几乎是零基础。
“没关系,从零开始,总能赶上。” 李野咬了咬牙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,晚上学到深夜。没有辅导资料,他就借同学的笔记抄;遇到不会的题,他就跑几里路去请教村里的高中老师;为了节省时间,他甚至把馒头带到书桌前,饿了就啃两口,渴了就喝搪瓷缸里的凉水。
村里的人都觉得他 “疯了”,有人嘲笑他 “自不量力”,有人同情他 “白费功夫”,连以前一起玩的伙伴,也觉得他不合群,渐渐疏远了他。只有邻居家的女孩林晓,默默地支持他 —— 每天早上,林晓会把煮好的鸡蛋偷偷放在他窗台上;晚上,会借着送针线的名义,给他带一杯热开水;遇到下雨天,还会帮他把晒在院子里的课本收起来。
“李野,别听他们的,你一定能考上。” 林晓每次来,都会鼓励他,“我相信你。”
李野心里暖暖的,林晓的支持,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。他知道,在这个还有 “纯洁不渝真挚感情” 的时代,这样的善意有多珍贵。他对林晓说:“等我考上大学,我就带你去城里,看电影,吃冰棍。”
林晓脸颊微红,点了点头,转身跑开了。看着她的背影,李野更加坚定了信念 —— 不仅要考上大学,还要让身边的人,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有一次,李建军从厂里回来,看到李野还在看书,忍不住说:“野子,别傻了,厂里最近又要招人,我帮你留了个名额,再不去就没了。”
李野抬起头,眼神坚定:“哥,谢谢你,可我还是想高考。就算考不上,我也不后悔,至少我努力过。”
李建军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叹了口气:“好吧,你想考就考,要是考不上,可别怨我没提醒你。”
从那以后,家人虽然还是不支持,却也不再反对。父亲会在他学习到深夜时,默默给他点上一盏煤油灯;母亲会在他出门请教老师时,给他装两个煮鸡蛋。李野知道,家人的心里,其实还是希望他能成功的。
三、时代风口:身边的机遇与人间温情
1981 年的中国,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,处处都充满了机遇。村里有人开始摆摊卖小商品,有人去镇上开了小饭馆,还有人跟着亲戚去南方打工,回来时带着 “外面世界很精彩” 的故事。
李野在学习之余,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。他发现,村里的供销社里,很多商品都供不应求,尤其是糖果、布料、洗衣粉这些日用品,常常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。他还发现,镇上的集市越来越热闹,有人靠卖自家种的蔬菜、水果,也能赚不少钱。
“这是一个处处风口飞上天的时代。” 李野心里感慨。他想起前世学过的经济学知识,如果能抓住这些机遇,不仅能改善家里的生活,还能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资本。
有一次,林晓的母亲生病了,需要买一种叫 “青霉素” 的药,可供销社里没有,镇上的医院也缺货。林晓急得哭了,李野知道后,四处打听,终于在邻镇的一个药店里找到了这种药。他骑着自行车,跑了几十里路,把药送到林晓家,还帮着照顾林晓的母亲,直到她康复。
林晓的父亲很感激他,拿出钱想感谢他,李野却拒绝了:“叔,不用谢,我和林晓是朋友,互相帮忙是应该的。”
林晓的父亲看着他,点了点头:“野子,你是个好孩子。我看你学习很努力,要是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尽管跟我说。”
后来,李野听说镇上要办一个 “高考补习班”,专门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,可学费要五十块,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李野家里不富裕,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。林晓的父亲知道后,主动拿出五十块钱,递给李野:“野子,拿着这钱去上补习班,好好学,将来考上大学,给咱村争光。”
李野看着手里的钱,眼眶有些湿润:“叔,这钱我不能要,您家里也不容易。”
“拿着吧,” 林晓的父亲笑着说,“这钱不是白给你的,等你考上大学,有了工作,再还我就行。”
林晓也在一旁说:“李野,你就拿着吧,上补习班对你有好处,说不定就能考上大学了。”
李野拗不过他们,只好接过钱,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考上大学,报答他们的帮助。
上了补习班后,李野的成绩进步很快。补习班的老师都是镇上的优秀教师,经验丰富,讲课通俗易懂。李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上课认真听讲,下课积极提问,遇到不懂的问题,就和同学们一起讨论。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,从最初的三四十分,慢慢提升到了及格线以上,语文和英语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。
补习班的同学都很佩服他,觉得他 “很有毅力”“进步很快”。李野也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,他们一起学习,一起讨论问题,一起憧憬着考上大学后的生活。在这个过程中,李野感受到了久违的同学情谊,也更加坚定了 “考上大学” 的信念。
四、高考冲刺:不负韶华的青春答卷
转眼就到了高考前夕,村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。李野的学习更加努力,每天只睡四个小时,其余时间都在看书、做题。父亲会在他学习到深夜时,给他煮一碗面条;母亲会帮他整理书包,把准考证、铅笔、橡皮都准备好;林晓会每天给他送一杯热牛奶,鼓励他 “加油,你一定能行”。
高考那天,李野穿着母亲新买的的确良衬衫,背着书包,在家人和林晓的目送下,走进了考场。走进考场的那一刻,他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—— 这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,也是他对家人、对林晓、对所有支持他的人的交代。
考试的日子里,李野沉着冷静,认真答题。遇到难题,他不慌不忙,仔细思考;遇到简单的题,他也不粗心大意,认真检查。他想起自己说过的 “我堂堂二本冲刺型选手会考不上”,想起家人的期待,想起林晓的支持,心里充满了力量。
高考结束后,李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放松下来,而是开始帮家里干农活,还去镇上的工地打零工,想赚点钱补贴家用,也想早点把林晓父亲的五十块钱还上。
等待成绩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。村里有人说他 “肯定考不上”,有人说他 “浪费了时间”,可李野却很平静 —— 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,无论结果如何,他都不后悔。
七月底的一天,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村里,手里拿着一封录取通知书,喊着李野的名字。李野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,跑过去接过通知书,手都在发抖。
“李野同学,你被省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了!” 邮递员笑着说。
省师范大学!本科!李野激动得跳了起来,大声喊着:“我考上了!我考上大学了!”
家人和邻居们都围了过来,看着录取通知书,脸上满是惊讶和羡慕。父亲激动得说不出话,只是拍着他的肩膀;母亲抹着眼泪,嘴里念叨着 “太好了,太好了”;李建军也笑着说:“野子,你真行!哥以前错看你了!”
林晓也跑了过来,看着李野,脸上满是笑容:“李野,恭喜你!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考上!”
李野看着林晓,心里暖暖的,他想起自己说过的 “等我考上大学,我就带你去城里,看电影,吃冰棍”,笑着说:“林晓,等我开学,我带你去城里玩。”
那个夏天,李野的录取通知书成了村里最大的喜事。有人来向他请教学习经验,有人来给他道贺,还有人说 “以后咱村也有大学生了”。李野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,1981 年的夏天,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,也让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希望与机遇。
九月初,李野背着书包,踏上了去城里上大学的火车。火车开动时,他看着窗外的风景,心里满是感慨 ——1981 年,是他人生的新起点,也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岁月。他知道,在未来的日子里,他会遇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,可他会像高考那样,勇敢面对,努力拼搏,不负韶华,不负这个 “花开” 的 1981 年。
那年花开 1981,不仅有高考追梦的倔强,有时代风口的机遇,更有纯洁不渝的真挚感情。而李野的故事,只是这个时代无数追梦人的一个缩影 ——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,只要有梦想,有勇气,有坚持,就能抓住机遇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。
以上是关于那年花开1981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那年花开1981TXT版本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