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我的饭馆通北宋的内容介绍:

饭馆通北宋:川味飘香汴京城

第一章:穿越之门,冷清饭馆的转机

2024 年的成都,吴铭看着自家川饭店门前冷落的街道,愁得直叹气。疫情过后,餐饮行业竞争激烈,他的小店因位置偏僻、缺乏特色,客流量越来越少,房租都快付不起了。

“再这样下去,只能关门大吉了。” 吴铭擦拭着祖传的红木餐桌,这张桌子是爷爷传下来的,桌面边缘刻着模糊的花纹,据说有上百年历史。就在他的手指划过花纹时,桌面突然泛起一道淡金色的光芒,一个古朴的木门虚影在墙角浮现 —— 门楣上写着 “熙宁九年” 四个篆字,门后传来嘈杂的人声与马蹄声。

“这是…… 什么?” 吴铭伸手触碰木门,指尖刚碰到门板,整个人就被一股吸力拽了进去。再次睁眼时,他发现自己站在一条热闹的街道上,周围的人穿着宋代服饰,街边的店铺挂着 “酒肆”“茶坊” 的幌子,远处传来小贩 “卖炊饼” 的吆喝声。

我的饭馆通北宋

“这位郎君,可是外地来的?”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路过,好奇地看着吴铭的现代服装,“此处乃汴京城南,前面就是有名的吴楼酒肆。”

吴铭愣住了 —— 汴京城?熙宁九年?这不是北宋神宗时期吗?他低头看了看自己,身上的衣服还是现代的 T 恤牛仔裤,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。他赶紧跑回木门处,推开门回到自己的饭馆,发现木门竟然留在了墙角,还能自由开关。

“穿越北宋?” 吴铭的心跳加速,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,“如果把川味美食卖到北宋,会不会是一条生路?”

他立刻行动起来:将饭馆重新装修,保留现代卫生设施,同时加入宋代元素;采购新鲜的川菜食材,准备好回锅肉、鱼香肉丝、粉蒸肉的调料;还特意定制了一批符合宋代审美的餐具,又在木门旁挂了块牌子 ——“穿越川饭店,直通汴京城,品尝蜀地风味”。

起初,没人相信这块牌子的真实性,饭馆依旧冷清。直到三天后,木门那边传来一阵敲门声,两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站在门口,其中一个身材微胖,眼神灵动,另一个则身形清瘦,气质沉稳。

“敢问郎君,此处真能品尝到蜀地美食?” 微胖的书生拱手问道,“小生苏轼,与舍弟苏辙自眉州进京赶考,一路甚是怀念家乡风味,听闻贵店有蜀地美食,特来一试。”

吴铭眼睛一亮 —— 苏轼?苏辙?这可是北宋大文豪!他赶紧点头:“有的!本店正是川饭店,专门做蜀地风味,两位公子快请进!”

第二章:川味初显,东坡兄弟的盛赞

苏轼和苏辙跟着吴铭走进饭馆,看着店内的现代装修,眼中满是好奇。吴铭给他们倒上一杯盖碗茶:“这是蜀地的蒙顶山茶,两位公子先尝尝,解解乏。”

苏轼端起茶杯,抿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好茶!清香醇厚,比京城的团茶更有滋味。”

吴铭笑着走进厨房,开始准备菜品。他先做了一道回锅肉:选用五花肉,煮至八成熟切片,用豆瓣酱、甜面酱煸炒,加入青椒、蒜苗翻炒,出锅时香气四溢。接着是鱼香肉丝,用猪肉丝搭配木耳、胡萝卜、泡椒,调出酸甜咸鲜的鱼香味;最后是粉蒸肉,五花肉裹上米粉,蒸得软糯入味,撒上葱花点缀。

当三道菜端上桌时,苏轼和苏辙都被香气吸引住了。苏轼夹起一块回锅肉,放入口中,顿时眼前一亮:“这肉肥而不腻,酱香浓郁,还有一丝辣味,正是家乡的味道!” 苏辙也尝了一口鱼香肉丝,惊讶地说:“此菜酸甜可口,虽无鱼肉,却有鱼味,甚是奇妙!”

两人狼吞虎咽,很快就将三道菜吃完。苏轼抹了抹嘴,问道:“吴郎君,这些菜可有名字?不知能否告知做法?”

吴铭笑着解释:“这道是回锅肉,用五花肉反复煸炒,让油脂析出,再搭配酱料;这是鱼香肉丝,用泡椒调出鱼香味;这是粉蒸肉,用米粉吸收肉的油脂,口感软糯。这些都是蜀地常见的家常菜。”

苏轼听得连连点头,又问道:“如此美味,不知定价如何?”

“每分止百文。” 吴铭说道 —— 他早就查过宋代物价,百文钱对赶考的书生来说,不算昂贵,又能保证利润。

苏轼和苏辙更是惊喜,当即付了钱,还约定明天带同窗再来。临走前,苏轼还特意写下一首诗:“蜀味飘来汴水滨,回锅香绕锦官春。莫言异地无乡味,且向吴郎店里寻。”

第二天,苏轼果然带了十几个书生来吃饭。这些书生大多是外地来京赶考的,吃到家乡风味的川菜,都赞不绝口。消息很快传开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吴铭的饭馆,有的是为了品尝蜀地美食,有的是好奇 “穿越之门” 的神奇,饭馆的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。

吴铭忙得不可开交,又雇了两个厨师和服务员,还特意培训他们说宋代白话,避免露馅。他还发现,宋代的食材虽然不如现代丰富,但肉质更鲜嫩,蔬菜也更天然,做出来的川菜别有一番风味。

第三章:京师扬名,酒肆之甲的竞争与融合

随着川饭店的名气越来越大,连汴京城南的 “吴楼酒肆” 都注意到了。吴楼酒肆是京师有名的酒肆,“饮徒常千余人”,老板吴掌柜听说有一家 “穿越川饭店” 抢了生意,特意带着伙计来一探究竟。

吴掌柜走进川饭店,点了回锅肉、鱼香肉丝和粉蒸肉,尝了一口后,脸色从质疑变成惊讶:“这蜀地美食,果然名不虚传!尤其是这回锅肉,比我们酒肆的红烧肉更有风味。”

吴铭看出吴掌柜的来意,主动上前敬酒:“吴掌柜,晚辈吴铭,开这家川饭店只是想混口饭吃,并无与吴楼竞争之意。”

吴掌柜笑了笑:“吴郎君客气了。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,你的川味独特,我的酒肆擅长北方菜,不如我们合作?我让酒肆的客人来你这里尝川味,你也可以推荐客人去我那里饮酒,如何?”

吴铭欣然同意。此后,两家店铺相互引流,川饭店的生意更火了,吴楼酒肆也因川味吸引了更多客人。吴铭还根据宋代人的口味,对川菜进行了改良:减少了麻辣程度,增加了酱香和甜味,推出了 “东坡肘子”“宋式鱼香茄子” 等新菜品,深受客人喜爱。

他还借鉴宋代酒肆的经营方式:在店内设置 “排号” 系统,无论官员还是百姓,都按顺序入座;使用琉璃杯盏,即使一人独饮,也用一等餐具;果子菜蔬力求 “精洁”,凉水茶饮 “皆可续杯”。这些举措让川饭店的口碑越来越好,甚至有官员和富商专门来品尝。

一天,开封府尹路过川饭店,看到店内人满为患,也好奇地进来尝试。吃了回锅肉和粉蒸肉后,府尹赞不绝口:“此等蜀味,堪称京师一绝!吴郎君,你这饭店不仅味道好,卫生也比其他酒肆干净,可愿为朝廷提供膳食?”

吴铭惊喜不已,当即答应。此后,川饭店不仅面向普通百姓,还为开封府提供工作餐,甚至在科举期间,为考生们准备 “状元餐”,生意越做越大。

苏辙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:“汴京城南有吴郎川饭店,其回锅肉、粉蒸肉甚佳,价亦公道,每日食客盈门,吾与子瞻常往食之。” 苏轼更是将川饭店的菜品写进诗词,让川味美食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。

第四章:跨时空传承,美食连接的温情

随着川饭店的发展,吴铭也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份 “跨时空生意” 长久下去。他发现,宋代的粮食产量较低,面粉和肉类价格较高,而现代的粮食储备充足,于是他开始从现代运输粮食到北宋,以平价卖给当地百姓,既帮助了宋人,也稳定了自己的食材供应。

他还在北宋开设了一家 “分店”,由信任的宋代伙计打理,自己则在现代和北宋之间往返。分店的装修融合了现代与宋代元素,既保留了川味特色,又符合宋代人的审美,很快也成为汴京城的热门店铺。

有一次,苏轼因 “乌台诗案” 被贬黄州,临行前特意来到川饭店,吴铭为他准备了一坛四川泡菜和一包辣椒种子:“子瞻兄,这泡菜可解旅途之乏,辣椒种子你带去黄州,若能种植成功,日后也能吃到辣味。”

苏轼感动不已,接过泡菜和种子:“吴郎君之恩,苏轼铭记在心。他日若有机会,定当再来品尝回锅肉。”

多年后,吴铭在现代看到史料记载,苏轼在黄州时确实尝试种植辣椒,还写下了 “日啖辣椒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 的诗句(改编自原诗),不禁笑了起来 —— 原来自己不经意间,还影响了宋代的饮食文化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川饭店成为了连接现代与北宋的 “文化桥梁”。现代的游客可以通过木门来到北宋,体验宋代生活;宋代的百姓也能吃到来自未来的美食,甚至学到一些现代的卫生知识。吴铭还在店内设置了 “文化角”,展示宋代的诗词字画和现代的川菜文化,让两地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。

这天,吴铭站在川饭店的门口,看着现代街道上的车水马龙,又透过木门看到北宋汴京城的热闹景象,心中满是感慨。他曾经濒临倒闭的小饭馆,如今变成了跨时空的美食圣地,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,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纽带。

“无论是现代还是北宋,人们对美食的热爱都是相通的。” 吴铭笑着说,他知道,只要川味飘香,这份跨越千年的生意,就会一直延续下去,连接着两个时代的温情与传承。

木门依旧在墙角静静矗立,门内是北宋的繁华,门外是现代的喧嚣,而门后的川饭店里,回锅肉的香气飘向远方,诉说着一个关于美食、穿越与传承的故事。

以上是关于我的饭馆通北宋的内容和剧情介绍,更多详情请下载我的饭馆通北宋TXT版本阅读。